[发明专利]基于拉曼光谱的多药耐药抑制剂筛选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97637.1 | 申请日: | 2021-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51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殷建;尹焕才;张志强;陈名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65 | 分类号: | G01N21/65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张川 |
地址: | 21516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光谱 耐药 抑制剂 筛选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的多药耐药抑制剂筛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SERS基底;2)在SERS基底上偶联多药耐药蛋白;3)在偶联有多药耐药蛋白的SERS基底上随机选择多个点进行拉曼信号检测,计算多个点的平均拉曼强度值作为拉曼标准值;4)将待检测的多药耐药抑制剂与SERS基底共孵育,清洗后再检测SERS基底的拉曼强度,并与拉曼标准值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待检测的多药耐药抑制剂的抑制效果。本发明成功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应用在了多药耐药抑制剂的筛选中,通过拉曼光谱的指纹图谱检测可实现多药耐药抑制剂的抑制效果的高灵敏度、快速鉴定,可以满足当今制药工业中对药物筛选速率的要求,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筛选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的多药耐药抑制剂筛选方法。
背景技术
多药耐药蛋白(Pgp)介导的多药耐药机制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导致了90%以上化疗患者的最终死亡。有鉴于此,筛选Pgp抑制剂,进行多药耐药逆转成为增强化疗效果的可能选择。到目前为止,Pgp抑制剂的发展已经过3代,从已知转运蛋白底物、底物衍生物及组合化学设计抑制剂等。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筛选出临床可用的有效抑制剂。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些抑制剂在体内的非特异性毒性反应仍无法避免,更重要的,随着多药耐药机制研究的深入,药物摄取下降、靶分子的改变,代谢解毒能力增强,DNA损伤修复等多种机制被发现与肿瘤耐药性相关,且不同转运蛋白及作用机制之间存在较强的补偿效应,导致单一抑制机理的药物往往收效甚微。有鉴于此,开发具有多作用靶点的多药耐药蛋白抑制剂将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
中药及天然药物具有资源丰富、毒副作用小、蕴含化学成分多样化、多作用靶点等特点,是寻找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新的来源。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具有肿瘤多药耐药逆转活性的中药提取物或者中药单体。例如,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川芎嗪和槲皮素等可通过下调P-gp表达或调节P-gp及其他MDR相关蛋白的功能,从而降低耐药细胞的“药泵”功能,增加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从而起到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作用。但由于中药成分复杂,目前尚未有针对中药抑制剂筛选的相关方案出现。
拉曼光谱技术最早被发现于1928年,其检测具有无损测量、样品制备简单甚至无需样品制备,即可进行水溶液检测等优点,因此非常适合于原位进行药物作用检测。然而,常规的拉曼散射效应非常弱,其散射光强度约为入射光强度的10-6~10-9,极大地限制了拉曼光谱的应用和发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克服了拉曼光谱灵敏度低的缺点,可以获得常规拉曼光谱所不易得到的结构信息,被广泛用于表面研究、吸附界面表面状态研究、生物大小分子的界面取向及构型、构象研究、结构分析等,可以有效分析化合物在界面的吸附取向、吸附态的变化、界面信息等。但目前为止,SERS在药物筛选方面的应用尚未见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的多药耐药抑制剂筛选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的多药耐药抑制剂筛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SERS基底;
2)在SERS基底上偶联多药耐药蛋白;
3)在偶联有多药耐药蛋白的SERS基底上随机选择多个点进行拉曼信号检测,计算多个点的平均拉曼强度值作为拉曼标准值;
4)将待检测的多药耐药抑制剂与步骤3)中的偶联有多药耐药蛋白的SERS基底共孵育,清洗后再检测偶联有多药耐药蛋白的SERS基底的拉曼强度,并与步骤3)得到的拉曼标准值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待检测的多药耐药抑制剂的抑制效果。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将步骤1)制备的SERS基底浸入到十一巯基十一烷酸的乙醇溶液中,取出后清洗吹干,再浸入EDC与NHS的混合液中反应,取出清洗后加入到多药耐药蛋白溶液中反应,之后清洗,得到偶联有多药耐药蛋白的SERS基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76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