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肌苷酸的酶生物传感器、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94131.5 | 申请日: | 2021-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30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郭业民;王广现;孙霞;项耀东;方洪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27 | 分类号: | G01N27/327;G01N27/4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肌苷酸 生物 传感器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检测肌苷酸的自组装ZIF-67@AgNPs-鲁米诺双酶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其线性检测范围为0.001~25 g/L,由参比电极、对电极和修饰电极组成,将AgNPs固定在MOF材料ZIF-67上,采用十二面体结构分散AgNPs粒子,防止纳米AgNPs粒子团聚,同时利用ZIF-67超大的比表面积和生物相容性,固定化两种水解酶(5'-核苷酸酶和黄嘌呤氧化酶)对IMP进行水解,通过两步酶解反应得到的H2O2显著放大了鲁米诺-H2O2体系的ECL信号,ZIF-67和AgNPs两种催化材料的结合,双酶两步水解法的应用使ECL信号更明显,检出限更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肌苷酸的双酶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5'-核苷酸酶溶液由5'-核苷酸酶溶于pH 7.4、0.01M的PBS溶液得到;所述黄嘌呤氧化酶溶液由黄嘌呤氧化酶溶于pH 7.4、0.01M的PBS溶液得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肌苷酸的双酶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ZIF-67制备方法:将用分析天平称取249.0 mg Co(NO3)2·6H2O和996.0 mg 2-甲基咪唑,然后溶解在25.0 mL甲醇中,然后将2-甲基咪唑溶液倒入Co(NO3)2·6H2O溶液中制备ZIF-67前驱体溶液,室温静置24小时,最后,用离心机对混合溶液进行离心,得到紫色沉淀,将沉淀用甲醇洗涤多次,80℃真空干燥,得到紫色的ZIF-67样品:
AgNPs制备方法:使用硼氢化钠还原硝酸银制备纳米银,准备100毫升0.01M硝酸银溶液和100毫升0.01M柠檬酸钠溶液,混合,加入470毫升超纯水,同时快速搅拌,添加60毫升0.01M NaBH4于混合溶液中,搅拌30分钟,使用前在4℃冰箱老化2天,将得到的溶液离心,用超纯水洗涤沉淀多次,真空干燥得到纳米银粉末;
ZIF-67@AgNPs-鲁米诺混合溶液的制备方法为:取20 mg ZIF-67粉末,悬浮于9.5 ml超纯水中,加入AgNPs粉5 mg,鲁米诺粉5 mg,搅拌后加入ZIF-67,将溶液的pH调至7.4后,搅拌30分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肌苷酸的双酶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电极为铂电极,所述参比电极为Ag/AgCl电极,所述对电极为铂电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肌苷酸的双酶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酶电化学发光传感器为0.0013g/L。
6.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双酶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对工作电极进行表面预处理;
(2)将所述复合溶液a滴加到步骤(1)表面预处理后的工作电极表面,室温晾干;
(3)将双酶复合溶液b混合物滴加到步骤(2)处理后的电极表面,室温晾干;
(4)将所述牛血清白蛋白溶液滴加到步骤(3)处理后的电极表面,室温晾干,得到修饰电极;
(5)将步骤(4)所得修饰电极与所述参比电极和所述对电极组成三电极体系,即得;其中:所述复合溶液a、双酶复合溶液b和牛血清白蛋白溶液的滴加量体积比为1:1:1。
7.如权利要求6所述双酶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工作电极表面预处理的步骤为:将工作电极依次使用0.3 μm和0.05 μm的氧化铝粉末在抛光布上抛光成镜面,再用超纯水冲洗,然后在超纯水中超声处理1min,然后置于铁氰化钾溶液中活化处理,取出,用超纯水冲洗,氮气吹干;其中,所述铁氰化钾溶液为由K3[Fe(CN)6]、K4[Fe(CN)6]和KCl按摩尔比为1:1:100组成的混合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413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污水处理用酸碱性自动调节机构
- 下一篇:制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