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硬件追踪技术的恶意程序智能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80246.9 | 申请日: | 2021-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93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田东海;陈家祺;应前进;郁裕磊;张博;刘文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绿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56 | 分类号: | G06F21/56;G06F9/455;G06V10/774;G06V10/82;G06K9/62;G06N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高会允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硬件 追踪 技术 恶意程序 智能 检测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硬件追踪技术的恶意程序智能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能够实现对恶意程序的动态检测,利用程序运行时的PT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处理,该检测高效、准确。构建用于在虚拟机中运行的样本程序。在虚拟机中依次运行所有的样本程序,采用Intel PT机制捕获样本程序的执行信息,得到当前样本程序的PT数据包序列;保存安全虚拟机快照,每个样本程序执行前均恢复安全虚拟机快照。将样本程序对应的PT数据包序列进行像素化处理,转换为RGB图像;每个样本程序对应RGB图像及标签组成一个模型训练样本。采用所有样本程序对应的RGB图像训练样本,对预先构建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恶意程序检测模型,用于恶意程序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软件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硬件追踪技术的恶意程序智能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恶意程序增长迅速,给计算机和用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恶意程序是指带有攻击意图所编写的一段程序,包括陷门、逻辑炸弹、特洛伊木马、蠕虫、病毒等多种形式,会对计算机或网络系统造成严重危害。恶意程序检测是一种能够识别出恶意程序的方法,恶意程序检测技术随着恶意程序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恶意程序检测的方法主要分为静态检测和动态检测。
静态检测技术使用待测程序的文件结构特征来检测恶意代码,不需要在主机系统上运行待测程序,只需要分析其结构及其指令即可,因此静态检测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目前最常见的静态检测技术是检测可移植可执行文件(PE files),通过分析PE文件头中包含的信息,分析出待测程序用到的动态链接库,这些信息对于检测恶意程序是十分有效的。但是,一般情况下恶意程序样本的源代码并不容易获得,因此通常需要进行分解和反编译,并执行逆向工程以分析低级汇编代码,这个过程往往并不容易。静态检测还容易受到混淆代码的干扰。混淆代码是指恶意程序的编写人员通过编写一些代码,以掩藏其真实执行所需要的代码,其中最典型的是加壳技术。加壳是将可执行程序资源压缩,压缩后的程序可以直接运行,它可以防止程序被静态反编译,使得恶意程序变得难以分析。
动态检测是指在检测待测样本时运行该样本程序,在运行的过程中观察该样本的活动过程,并同时观察系统在运行该样本时发生的变化,可以观察到恶意程序的实际功能,同时可以时刻检测恶意程序对系统中的各个部分所做的更改。动态检测通常是在静态检测无法继续分析的情况下才进行的,因为静态检测不需要运行样本,所以静态检测只能针对样本程序本身进行分析,相比之下动态检测更准确、更全面。但是动态检测需要执行待测样本程序,可能会危害到系统环境,因此在使用动态检测时,通常会将待测程序放入一个虚拟环境中,从主机观察虚拟机系统中发生的变化,这样可以防止主机系统及网络被恶意程序破坏。现有的动态检测一般基于规则对样本行为进行打分,分值的高低代表恶意程度的高低,其智能检测程度不高。大部分动态检测方法需要拦截目标程序的API函数调用(或者系统调用),给目标程序带来较大的性能开销。
面对快速发展的恶意程序,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已经难以胜任检测工作,而基于深度学习的检测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深度学习方法在恶意程序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深度学习方法,尤其是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处理领域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果,因此在进行恶意程序检测时,通常会把恶意程序转化为图像或矩阵,然后再按照深度学习的步骤进行训练,最终获得一个训练好的模型。
将恶意程序转换为图像有很多方法,较常见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将样本程序转换为灰度图,这种方法通过静态分析目标二进制程序将其转换成灰度图。一个二进制程序的每个字节范围在00到FF之间,可以对应灰度图的0到255。通过设置长和宽,可将程序的字节序列转换为矩阵。其中,矩阵中每一项可对应灰度图中一个像素点。最后,可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灰度图进行分析,识别对应的恶意程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绿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理工大学;绿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02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樟疫霉效应子蛋白RxLR29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土木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