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铰接转向分布式电驱动转向控制方法、系统及装载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79993.0 | 申请日: | 2021-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478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怀义;徐晓萌;姚亚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汇智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2/00 | 分类号: | B62D12/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许婉静 |
地址: | 221004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铰接 转向 分布式 驱动 控制 方法 系统 装载 | ||
1.一种铰接转向分布式电驱动转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稳态模式和瞬态模式:
当转向处于稳态模式时,转向手柄开度为0,铰接转向油缸锁死不动作,具体步骤如下:
根据当前车速和车架转角计算四车轮的稳态目标轮速,
通过稳态目标轮速与反馈轮速闭环控制,计算各驱动轮稳态转向差动转矩,
纵向行驶转矩分量叠加稳态转向差动转矩得到各驱动轮输出转矩;
当转向处于瞬态模式时,转向手柄开度不为0,铰接转向油缸动作,具体步骤如下:
根据转向手柄开度变化率计算前后车架期望转向角速度增量:
计算转向手柄开度变化率:
式中△Y:转向手柄开度变化;Y0:转向手柄开度初始值;Yn:N个程序周期后手柄开度值;T:单个程序周期;
计算下一程序周期驾驶员期望的转向角速度增量:
式中ωmax为转向手柄开度最大时对应的转向角速度,Ymax为转向手柄最大开度值;
将期望角速度增量叠加到前后车架当前转向角速度得到下一程序周期期望转向角速度:
式中ω1’为前车架期望转向角速度,ω2’为后车架期望转向角速度,ω1为前车架转向角速度,ω2为后车架转向角速度;
根据前车架和后车架期望转向角速度计算车辆瞬态差速分量,
稳态目标轮速和瞬态差速分量矢量叠加得到瞬态目标轮速,
瞬态目标轮速与反馈轮速闭环控制,输出驱动轮目标转矩,
纵向行驶转矩分量叠加瞬态转向差动转矩得到各驱动轮输出转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铰接转向分布式电驱动转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处于稳态模式时,根据当前车速和车架转角计算四车轮的稳态目标轮速的具体步骤如下:
由铰接转向过程中的几何关系可以推导出四个车轮的转向半径,
R1=R3=L·cot(α/2)-B/2
R2=R4=L·cot(α/2)+B/2
各车轮与铰接中心绕转向中心的角速度相同,则
最终得出转向过程中四个车轮的稳态目标轮速:
式中n是车辆的行驶速度,n1是左前电驱动轮的稳态轮速,n2是右前电驱动轮的稳态轮速,n3是左后电驱动轮的稳态轮速,n4是右后电驱动轮的稳态轮速,α是前后车架间转角,B是轮距,L是铰接中心与前桥轴线/后桥轴线之间的距离,R1是左前轮转向半径,R2是右前轮转向半径,R3是左后轮转向半径,R4是右后轮转向半径,R0是铰接中心与几何转向中心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铰接转向分布式电驱动转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前车架和后车架期望转向角速度计算车辆瞬态差速分量的具体步骤如下:
假设车辆前进左转,根据车架的几何参数和后车架(11)期望转向角速度计算车轮绕铰接中心转动的线速度:
计算线速度在车轮纵向行驶方向的瞬态速度变化分量:
式中B是轮距,r是轮胎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铰接转向分布式电驱动转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稳态目标轮速和瞬态差速分量矢量叠加得到瞬态目标轮速的具体步骤如下:
将稳态目标速度与瞬态速度变化分量叠加得到瞬态目标轮速:
采用通用的方法可以得到其他各车轮的瞬态目标轮速:
式中n1’是左前电驱动轮的瞬态轮速,n2’是右前电驱动轮的瞬态轮速,n3’是左后电驱动轮的瞬态轮速,n4’是右后电驱动轮的瞬态轮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汇智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汇智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999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