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过多次再定位实现易拉罐高速稳定颈部成型的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70893.1 | 申请日: | 202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3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安旭;牛云华;汪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斯莱克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29/00 | 分类号: | B65G29/00;B65G47/84;B65G47/22;B65G37/00;B21D51/38;B21D43/1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陈昊宇 |
地址: | 21515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过 多次 定位 实现 易拉罐 高速 稳定 颈部 成型 设备 | ||
一种通过多次再定位实现易拉罐高速稳定颈部成型的设备,包括上料站及多组颈部成型站;上料站包括上料转运转盘,圆周面上均布数个真空吸附槽;还包括稳定过渡站,嵌设于上料站及颈部成型站之间;稳定过渡站包括第一、第二稳定转盘,两者的圆周面上皆均布有数个真空吸附槽;构成当第一稳定转盘与上料转运转盘转动接料时,罐体通过第一校准交接位从上料转运转盘的真空吸附槽中进入至第一稳定转盘的真空吸附槽中;当第一稳定转盘与第二稳定转盘转动接料时,罐体通过第二校准交接位从第一稳定转盘的真空吸附槽中进入至第二稳定转盘的真空吸附槽中。本发明可在现有设备上直接进行模块化改造,并通过保证罐子进入颈部成型模具时的稳定性实现高速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易拉罐的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多次再定位实现易拉罐高速稳定颈部成型的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制造业中设备的生产速度及稳定性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如金属包装行业的易拉罐生产工艺中的多站式颈部成型设备,如今市场普遍要求生产速度要达到3000CPM+(CPM即Can Per Minute),甚至是3400CPM+,因此能够稳定实现高速生产是现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关键。
易拉罐生产需要多道工序,包括冲杯、拉伸、切边、彩印、内喷,颈部成型等。图1为切边后的易拉罐,图2为颈部成型后的易拉罐。其中拉伸工序采用的拉伸机、内喷工序采用的内喷机等可通过增加配置的设备数量来提高生产速度,而颈部成型工序所采用的设备成本较高,且设备占地面积大,因此单纯通过增加数量来提高生产速度就会导致成本的大幅提升并占用更多的占地面积。
如今市场上易拉罐的罐型种类较多,颈部成型(具体包括多道成型步骤,如美国专利US 9308570所公开的方案)的罐体高度也比以前高,以前市场普遍罐型是211/330ml,现在生产的则大多为211/500ml、211/550ml、211/568ml等高罐高的罐体。
在不改变颈部成型设备的前提下,加工高罐高的罐体对进罐的稳定性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罐高和进罐稳定性成反比,即罐高越高的罐体,其进罐时的稳定性越差,越容易造成卡罐现象,这是由于:一、生产速度越快,罐子从上料到进入颈部成型的时间就越短,因此留给罐体稳定的时间就越短,从而导致罐体在进罐加工时难以稳定精确定位,易发生抖动;二、生产速度越快,由于上料转轮的转速提高离心力变大,罐体的惯量增加,同时结合高罐高带来的定位吸附位置偏移,会导致罐体的受力不平衡,从而导致进罐的过程中发生抖动;三、在不改变颈部成型设备现有结构的前提下,高罐高将导致罐体与设备中模具及推板组件的间隙较小,因此罐体一旦发生抖动就会出现罐体交接进入颈部成型站时会随机撞到模具端面上,出现掉罐、卡罐等问题,发生卡罐轻则损坏产品,影响生产速度,降低产品的良品率,重则损坏设备造成停机,严重影响生产的连续性,给企业同时带来设备上以及生产上的损失。
若要通过改变颈部成型设备来实现高速不卡罐,则需要对每一站(通常颈部成型设备为14站)进行调整,其中至少包括更改每站中凸轮的行程,因此涉及的工作量极大,费时费力且成本代价过高。
综上所述,如何在不改变现有颈部成型设备的前提下,解决超高速生产和进罐稳定性的矛盾,便成为本发明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多次再定位实现易拉罐高速稳定颈部成型的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通过多次再定位实现易拉罐高速稳定颈部成型的设备,按易拉罐的加工顺序从前向后依次包括上料站以及多组颈部成型站;
所述上料站包括上料转运转盘,该上料转运转盘为星轮,其圆周面上均布有数个真空吸附槽,且该真空吸附槽呈圆弧状,用于吸附定位易拉罐的罐体;
还包括至少一组稳定过渡站,嵌设于上料站以及颈部成型站之间,构成上料站、稳定过渡站及颈部成型站从前向后依次首尾衔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斯莱克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斯莱克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08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