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村镇住宅的装配式木竹框架—网格墙结构体系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64967.0 | 申请日: | 2021-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21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华;杨艳;闫翔宇;杜颜胜;刘佳迪;温元浩;张天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2/70 | 分类号: | E04B2/70;E04H9/02;E04B1/98;E04B1/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村镇 住宅 装配式 框架 网格 结构 体系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村镇住宅的低多层装配式木竹框架—网格墙结构,包括外部木框架和规格木材或原竹制作的内部网格剪力墙,其中外部木框架的木梁和木柱通过钢填板连接。木框架—木网格剪力墙结构的内部木网格构件与外部木框架通过鱼尾板连接,鱼尾板作为中间构件与木网格构件螺栓连接、与外部木框架角钢连接;木框架—竹网格剪力墙结构的内部竹网格构件与外部木框架通过两者端部耳板铰接连接,钢填板贯穿木梁或木柱,并和木梁或木柱通过对拉螺栓固定。本发明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较高的环保效益,并且施工方便、造价较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型框架—剪力墙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适用于村镇住宅的装配式木竹框架—网格墙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村镇人口逐渐向城市偏移,但由于我国本身人口基数大,村镇人口数量依然庞大,村镇居民对良好居住环境的向往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迫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村镇住宅建设的投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8年开始,村镇住宅建设的投入涨幅加快,村镇住宅建筑面积也相应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截止2018年年末,实有村镇住宅建筑面积已达252.2亿平方米,但目前常用的村镇住宅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是村民自建住宅大多未经充分的抗震设计,没有设置有效的抗震构造,强震作用下破损严重,可能发生局部乃至整体坍塌而无法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以往的震害调查来看,村镇地区村民自建住宅的损坏率远远高于城市建筑;此外村镇建筑中常用的混凝土、砖等建筑材料也存在施工过程中粉尘大、施工污染严重,建筑材料难以回收再利用,造成资源能源浪费的问题。
从常用的村镇结构形式来看,上世纪80年代以前,村镇住宅大多采用土坯砖房,这种结构大多构件强度不足,结构稳定性弱,难以抵抗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我国砖材的大量生产,村镇住宅的建筑材料得到了改善,主要以砖、木为主,砖木结构比土坯砖房有了更好的隔热、防火性能,但黏土砖的原料是粘性土,大量制作损毁了耕地,且制作过程产生大量含硫、氮的有毒气体,造成环境污染,后来国家也出台了“限黏禁实”的相关政策;上世纪90年代至2010年前后,农村经济情况普遍好转,村民自建住宅逐渐由砖木结构逐渐过渡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便于施工,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和较好的耐久性,但其缺点在于抗震性能相对较弱,且砖墙承重,空间布置不够灵活,不能满足人们对室内装修和设计的多样化需求;2010年之后,部分村镇地区建筑开始采用框架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由梁、柱刚接而成,传力明确,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且框架结构的墙体不承重,空间布置灵活。但是,目前村镇地区采用框架结构承重时常用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处多通过现浇混凝土实现整体的刚性连接,容易造成粉尘污染且施工周期较长,不符合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解决建筑行业资源能源浪费、减少施工污染的理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49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单兵助力运载系统
- 下一篇:一种测试用分布式井下数据安全存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