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剖面浮标浮力的精准控制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59556.2 | 申请日: | 2021-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27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张登;张涛;邬宾杰;倪晓波;李佳;马云龙;金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22/00 | 分类号: | B63B22/00;B63B22/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96 | 代理人: | 叶帅东 |
地址: | 31001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剖面 浮标 浮力 精准 控制 装置 方法 | ||
1.一种自动剖面浮标浮力的精准控制装置,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长筒柱状,
外油囊(50),所述外油囊(50)设于壳体(10)下部,所述壳体(10)内设有内油箱(20),
其中,所述内油箱(20)设有与其连接的高压油泵(21),所述高压油泵(21)具有驱动其工作的高压油泵电机(22),所述高压油泵(21)出油口通过管路与外油囊(50)连通,所述外油囊(50)通过管路与高压油泵(21)回油口连通,
其中,所述壳体(10)内设有中空球壳(13),所述球壳(13)内存储气体,所述球壳(13)通过第一气管与气泵(12)连通,所述气泵(12)与内油箱(20)连通,所述气泵(12)与内油箱(20)连通管路上连接有第二气管,所述第二气管与球壳(13)连通,且所述第二气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16),所述内油箱(20)通过第三气管与外油囊(50)连通,所述第三气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15);
所述壳体(10)底部外侧环绕布设折弯后的防护架(40),所述外油囊(50)设于防护架(40)内侧,所述防护架(40)中部折弯内侧连接第一防护支撑环(41),所述防护架(40)底部连接第二防护支撑环(42),所述第一防护支撑环(41)和第二防护支撑环(42)与壳体(10)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防护支撑环(41)内侧设有直径小于其且同轴的第二防护内环(412) ,所述第二防护内环(412)与第一防护支撑环(41)之间通过环绕布设的第一支撑连杆(411)连接,所述第一防护支撑环(41)内侧还环绕布设有第一加强杆(413),所述第一加强杆(413)长度小于第二防护内环(412)至第一防护支撑环(41)的间距;
所述第二防护支撑环(42)内侧连接有两根相互平行且具有间距的第二防护支撑杆(421),所述第二防护支撑杆(421)与第二防护支撑环(42)环面平行设置,两根第二防护支撑杆(421)之间通过第二防护连接绳(422)连接,所述第二防护连接绳(422)中段处连接有连接绳体(43),所述连接绳体(43)以环绕方式与第一防护内环的内侧壁连接;
所述第一防护支撑环(41)用于加强防护架(40)中部折弯处的防碰撞效果,在防护架(40)中部发生碰撞时,冲击力能够传递至第一防护支撑环(41)上,并沿第一防护支撑环(41)的环体将冲击力分散,同时并通过第一支撑连杆(411)将冲击力向内侧的第二防护内环(412)方向传递进一步分散冲击力,第一防护支撑环(41)受力形变状态时,第一防护支撑环(41)内侧的第一加强杆(413)与第二防护内环(412)之间抵接消耗冲击能量;
所述第二防护支撑环(42)用于实现对防护架(40)底部范围的防碰撞强度加强,在底部的第二防护支撑环(42)发生碰撞时,两第二防护支撑杆(421)折弯形变,两第二防护支撑杆(421)之间的间距变大后对第二防护连接绳(422)起到拉绳作用,在此状态下第二防护连接绳(422)被拉绳同时带动与其中部连接的连接绳体(43)向下移动,进而对上部的第一防护支撑环(41)形成下拉力,来使防护架(40)向下移动,将发生碰撞的位置由第二防护支撑环(42)向上部的第一防护支撑环(41)方向移动,减小碰撞冲击形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剖面浮标浮力的精准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壳体(10)内设有与内油箱(20)适配的压力传感器(14),所述壳体(10)还内设有用于供电的蓄电池(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剖面浮标浮力的精准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壳体(10)上配设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为如下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盐度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浊度传感器、荧光计传感器、硝酸盐传感器、光学三参数传感器、辐照度传感器和PH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剖面浮标浮力的精准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壳体(10)上部设有信号发射组件(11),所述信号发射组件(11)采用无线蓝牙连接通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未经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955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