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视通路交互感知的轮廓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57718.9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9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范影乐;韩显修;武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46;G06K9/62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杨舟涛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通路 交互 感知 轮廓 检测 方法 | ||
1.一种基于双视通路交互感知的轮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假设输入图像I(x,y),其宽和高分别为m和n,(x,y)表示图像的二维坐标;模拟上丘浅层中经典感受野朝向响应特性对I(x,y)进行处理,得到亮度特征L(x,y)和最大朝向响应Ej(x,y);
步骤(2)对步骤(1)所获取的最大朝向响应Ej(x,y)进行多尺度信息的轮廓增强,得到初级轮廓响应R1(x,y),作为下通路的轮廓响应结果;
步骤(3)对步骤(1)所获取的亮度特征L(x,y),通过模拟外膝体环节的对比度自适应调节机制和方向敏感机制,分别提取对比度特征Cfit(x,y)和方向特征Θ(x,y),并融合两者特征,得到图像的显著性特征P(x,y);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首先,构建亮度对比度计算模型,得到亮度对比度C(x,y),如式(1)所示;
Sx,y表示I(x,y)中,以(x,y)为中心原点,窗长为d的方形局部窗口;r=(d-1)/2为Sx,y的半窗长,默认设置d=9;(xi,yi)表示局部窗口中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排列的第i个像素坐标,i∈[1,d2];ω(xi,yi)为余弦加权函数;μ表示在局部窗口Sx,y范围内ω(xi,yi)的累加和;
接着,根据对比度自适应调节机制构建对比度反应函数,动态调整亮度对比度的反应特性,得到对比度特征Cfit(x,y),如式(2)所示;
式中,为膨胀指数,决定了对比度适应曲线的倾斜程度;η为比例调节系数,默认设置η=0.2;Tx,y表示C(x,y)中,以(x,y)为中心原点,窗长为3的方形局部窗口;δ(xi,yi)为局部窗口Tx,y中坐标(xi,yi)与(x,y)对应像素对比度之差的绝对值;Cδ(xi,yi)为局部窗口Tx,y中δ(xi,yi)的分布频率,C(x',y')表示局部窗口中心原点的亮度对比度;
由于二维高斯导函数的方向选择特性,将尺度中值σc对应的最大朝向响应Ec(x,y)作为方向特征Θ(x,y);
最后,对比度特征Cfit(x,y)和方向特征Θ(x,y)都进行归一化,以点乘的方式融合,得到显著性特征P(x,y);
P(x,y)=Cfit′(x,y)·Θ′(x,y) (3)
式中,Cfit′(x,y)为归一化后的对比度特征Cfit(x,y),Θ′(x,y)为归一化后的方向特征Θ(x,y);
步骤(4)模拟初级视皮层中的神经编码机制,对步骤(3)所获取的显著性特征P(x,y)进行脉冲编码,得到显著性轮廓R2(x,y),作为上通路的轮廓响应结果,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首先,将改进后的漏放电积分模型作为脉冲编码的神经元模型,P(x,y)与神经元模型之间一一对应,x=1,2…,m;y=1,2,…n;神经元模型的具体形式如式(4)所示;
式中,v(x,y)是与P(x,y)对应神经元模型的膜电位,cτ是膜电容;Ix,y是激励电流,数值上等于P(x,y);vth为脉冲发放阈电位,默认设置为-50;gs(x,y)为漏电导;在激励电流Ix,y的作用下,膜电压将会从静息电位vp(x,y)开始,出现一个上升的过程,当满足膜电位v(x,y)≥vth时,则神经元脉冲发放,然后膜电压迅速落回至静息电位vp(x,y);
利用初级轮廓响应R1(x,y)去修正漏放电积分模型的静息电位vreset,得到神经元模型的静息电位vp(x,y);
式中,thre为轮廓选取阈值,vreset默认设置为-80;
对于gs(x,y)的设定,利用稀疏编码方法得到稀疏性图像s(x,y);并利用稀疏度量方法,得到稀疏度s′(x,y),如式(6)所示;
式中,mean为均值运算函数;Ux,y表示s(x,y)中,以(x,y)为中心原点,窗长为step的方形局部窗口,step默认设置为5;w和h分别表示局部窗口Ux,y内像素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之后,利用双线性插值法,将稀疏度s′(x,y)放大到与R1(x,y)相同的尺寸,得到s″(x,y);利用s″(x,y)修正漏放电积分模型的漏电导g1,得到神经元模型的漏电导gs(x,y),如式(7)所示;
式中,resize表示双线性插值放大运算,g1默认设置为0.02;
最后将显著性特征P(x,y)输入对应的神经元模型,统计在1秒钟内神经元脉冲发放个数作为脉冲编码的输出并归一化,得到显著性轮廓R2(x,y);
步骤(5)融合双视通路中的轮廓响应结果R1(x,y)和R2(x,y),得到最终的轮廓响应R(x,y);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模拟双视通路中的视觉信息在经过多级神经结构传递,考虑到初级轮廓响应R1(x,y)中纹理较少,但可能丢失部分轮廓;而显著性轮廓响应R2(x,y)中轮廓显著性强,但存在一些纹理噪声;因此计算两路轮廓响应的均方差作为两者的差异,根据差异进行像素级融合,得到最终的轮廓响应R(x,y);
计算两路轮廓响应的整体均方差MSE和局部均方差mse′(x,y);
式中,Fx,y表示以(x,y)为中心原点,窗长为ε的方形局部窗口,默认设置ε=5;
如果局部均方差mse′(x,y)大于整体均方差MSE,则认为该处为纹理冗余,选择两者响应的最小值;反之则认为该处是轮廓或者背景,选择两者响应的最大值;计算得到最终轮廓响应R(x,y);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771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