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据采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56854.6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14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崴;季乐;魏洪伟;王培青;卢青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超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 |
代理公司: | 合肥律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7 | 代理人: | 赵娟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工业 互联网 数据 采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数据采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据采集方法,识别通讯网络中数据的类型,并根据数据类型划分数据等级,获取不同数据等级的数据影响通讯网络的属性参数,并构建数据量趋势预测模型,利用属性参数计算不同数据等级的数据对应的预测数据量,构建数据传输速率计算模型,利用预测数据量计算不同数据等级的数据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检测通讯网络的实时运行状态,并根据实时运行状态对数据量趋势预测模型、数据传输速率计算模型进行回归验证,封装各数据采集设备的设备协议,并将通讯网络中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转换为对应设备协议格式;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无法实现带宽资源有效分配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采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据采集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生产制造模式、产业组织方式、商业运行机制发生颠覆式创新,催生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为工业经济发展打造新动能、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目前,世界各国均已启动各自国家智能制造的重大战略,争取实现引领全球的制造业发展,其中包括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互联工业”、英国的“高价值战略”等国家智能制造战略,以推动本国工业迈向智能化制造进程,中国为此加快了相关领域的步伐。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其本质和核心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融合起来。
通过工业网关设定一定的采集频率,按照数据源格式和类型采集数据,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物联网协议(例如MQTT)传输汇总到数据处理平台,数据处理平台对各类数据进行提取、转换和加载,分析处理后存储到目的数据库。
目前,已有的数据采集技术基本是部署在本地物理机服务器上的,通常需要占用大量的网络带宽资源和IO(输入/输出)资源,其他服务器使用者会感觉卡顿,无法实现带宽资源的有效分配,影响网络带宽资源的使用。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据采集方法,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无法实现带宽资源有效分配的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据采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识别通讯网络中数据的类型,并根据数据类型划分数据等级;
S2、获取不同数据等级的数据影响通讯网络的属性参数,并构建数据量趋势预测模型,利用属性参数计算不同数据等级的数据对应的预测数据量;
S3、构建数据传输速率计算模型,利用预测数据量计算不同数据等级的数据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
S4、检测通讯网络的实时运行状态,并根据实时运行状态对数据量趋势预测模型、数据传输速率计算模型进行回归验证;
S5、封装各数据采集设备的设备协议,并将通讯网络中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转换为对应设备协议格式;
S6、将转换后的数据与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打包并上链存储,利用私钥对数据包进行加密签名,并根据链上智能合约按照时序发送数据包。
优选地,S1中识别通讯网络中数据的类型,并根据数据类型进行等级划分,包括:
预先遍历通讯网络中的各数据类型,制定数据类型与数据等级的映射关系,识别通讯网络中数据的类型后,通过映射关系自动根据数据类型划分数据等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超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超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68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