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寒地区溪沟小流量双重取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41458.6 | 申请日: | 202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61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杨星;赵永宣;汪精云;王明锋;苏都都;何潇;杨华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3/04 | 分类号: | E03B3/04;E02B15/06;E02B5/00;E02B5/08;E03B3/40 |
代理公司: | 郑州亦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88 | 代理人: | 张夏谦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寒 地区 溪沟小 流量 双重 取水 系统 | ||
1.高寒地区溪沟小流量双重取水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设置的上游防渗铺盖区(1)、中游取水区、下游护坦区(3),所述的中游取水区包括挡墙(7)、实体溢流坝段(4)、集水廊道空腔溢流坝段(5)和底格栏栅取水坝段(6),所述的底格栏栅取水坝段(6)设置在实体溢流坝段(4)、集水廊道空腔溢流坝段(5)之间;
所述的中游取水区高出上游防渗铺盖区(1)及下游护坦区(3)的部分为上窄下宽的直角梯形结构,沿水流方向,所述的直角梯形的矩形部分分成迎水面和夹层部,三角形部分为护坡;
所述的底格栏栅取水坝段(6)的夹层部为栏栅(18)和空腔,形成底格栏栅集水廊道(8),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集水廊道空腔溢流坝段(5)的夹层部为盖板和空腔,形成空腔溢流坝段集水廊道(9);所述的底格栏栅集水廊道(8)与空腔溢流坝段集水廊道(9)连通形成集水廊道,集水廊道的底部是由高到低的集水廊道底部纵坡(2),导入设置在挡墙(7)处的引水管(10);
所述的底格栏栅取水坝段(6)和集水廊道空腔溢流坝段(5)的迎水面埋设有集水渗流管(11),所述的集水渗流管(11)布设范围为,最低一层集水渗流管(11)管底高程高于检修期泥沙淤积高程,最高一层集水渗流管(11)管顶高程低于冰盖层以下;
其结构中还包括防冻系统,防冻系统包括对集水廊道内腔进行辐热的主动增温装置以及与栏栅(18)连动的栏栅旋转控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寒地区溪沟小流量双重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渗流管(11)呈梅花形布设,集水渗流管(11)内设置流速计,集水廊道空腔溢流坝段(5)和底格栏栅取水坝段(6)的迎水面一侧设置有滤网(41),滤网(41)的两侧均连接履带(40),履带(40)由设置在集水廊道空腔溢流坝段(5)和底格栏栅取水坝段(6)的迎水面上的两组张紧齿轮(39)驱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寒地区溪沟小流量双重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渗流管(11)的管出口内径为管进口内径的1.2-1.5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寒地区溪沟小流量双重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栏栅(18)形状为梯形栅,栅条宽度范围为1.2-2.5cm,栅条高度为栅条宽度的3-4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高寒地区溪沟小流量双重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栏栅(18)的栅隙为1-2c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高寒地区溪沟小流量双重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栏栅(18)安装位置设置有L型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寒地区溪沟小流量双重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水管(10)的另一端设置有沉砂池(12),所述的沉砂池(12)引出两个分支管道分别为放空管(13)和输水管(14);所述的沉砂池(12)前设置有闸阀井(15),所述的闸阀井(15)井内设置有手动球阀或水力遥控浮球阀;所述的沉砂池(12)底部斜向设置有螺旋排沙管(16),其与沉砂池(12)侧边夹角为30-60°;所述的螺旋排沙管(16)横截面为开口型,前沿低后沿高,两个沿边分别与沉砂池(12)底面平齐并将沉砂池(12)分成两部分;所述的沉砂池(12)水位以上设置溢流管(1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寒地区溪沟小流量双重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增温装置包括设置在集水廊道空腔溢流坝段(5)顶部的工作台(27)、嵌设在工作台(27)内部的电源(28)、设置在工作台(27)顶部的电加热装置(29)以及连通集水廊道和电加热装置(29)的换热管道(30);电源(28)由供电电网、设置在集水廊道外部的太阳能发电板(31)和设置在集水廊道底部纵坡(2)上的水轮发电机(32)协同供电,电加热装置(29)为电热丝,换热管道(30)的气流途经电加热装置(29),换热管道(30)内还设置风机(33),换热管道(30)的两端口均与集水廊道的内腔相连通,换热管道(30)的进气口(34)与盖板下表面平齐,换热管道(30)的排气口(35)延伸进集水廊道的内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4145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