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吸附、抗菌的离心管及其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39241.1 | 申请日: | 202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3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章贤骏;雷诺成;宣兆康;施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安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L3/14 | 分类号: | B01L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96 | 代理人: | 周芸芸 |
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大***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附 抗菌 离心管 及其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吸附、抗菌的离心管及其用途,涉及离心管技术领域。该低吸附、抗菌的离心管的制备方法,包括:离心管表面预处理,先将市购的离心管依次进行除油质和有机杂质清洗后,再对其表面进行羟基化处理;离心管表面涂层处理,将改性硅烷偶联剂溶于甲醇中,涂膜在经羟基化处理的离心管表面,晾干后、热处理即得涂层后的离心管。本发明制得的离心管具有优异的抗生物黏附性能,稳定性好,且吸附性能低,抗菌性能良好;在高温依然具有优异的疏水性能,改善液体挂壁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离心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吸附、抗菌的离心管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所有的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低吸附、抗菌PP技术均由国外垄断,产品价格高,采购周期长。国产致力于此类材料的研制已有数年,在有些领域已有明显的突破,但是质量仍有欠缺,比如在容器内或移液时有薄膜状残留,浪费宝贵的实验材料;在高温时虽然塑料产品表面张力变小,但其内部添加材料出现沉淀和浮色;普通纳米银颗粒抗菌剂因实验周期长出现氧化失效等等,限制了国产材料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吸附、抗菌的离心管及其用途,该离心管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和抗生物黏附性,且耐磨性、耐酸碱性及耐热稳定性优异。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改性硅烷偶联剂,其结构如式I所示:
采用6-姜烯酚改性硅烷偶联剂,可有效提升硅烷偶联剂的疏水性能,涂覆在玻璃管材表面,6-姜烯酚的存在可有效增强涂层的稳定性,显著增强玻璃管表面的耐热性能和耐磨损能力,降低玻璃管表面的吸附性能,增强抗菌性能;且高温依然具有优异的疏水性能,改善液体挂壁现象。
上述改性硅烷偶联剂的制备方法,包括,6-姜烯酚和三乙氧基硅烷反应生成改性硅烷偶联剂。
更进一步地,改性三乙氧基硅烷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将6-姜烯酚溶于甲苯中,反应升温至50~60℃,加入karstedt催化剂继续搅拌40~60min;然后往恒压滴液漏斗中加入三乙氧基硅烷,然后缓慢滴加到溶液中,滴加完成后75~80℃条件下恒温反应20~25h;趁热抽滤、冷却至室温,旋蒸、烘干后用乙醇重结晶即得改性三乙氧基硅烷。
需要说明的是,6-姜烯酚与三乙氧基硅烷的质量比为1:0.48~0.62;6-姜烯酚与甲苯的固液比为1g:30~35mL;6-姜烯酚与karstedt催化剂的固液比为3g:0.12~0.2mL。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改性硅烷偶联剂在制备抗生物黏附生物材料或离心管表面处理工艺中的用途。
需要说明的是,改性硅烷偶联剂在增强离心管抗菌性能、耐热性能中的用途。
一种低吸附、抗菌的离心管的制备方法,包括:
离心管表面预处理,先将离心管依次进行除油质和有机杂质清洗后,再对其表面进行羟基化处理;
离心管表面涂层处理,将上述改性硅烷偶联剂溶于甲醇中,配置成8~12wt%浓度的溶液,涂膜在经羟基化处理的离心管表面,晾干后、热处理即得涂层后的离心管。涂层中改性硅烷偶联剂的存在,通过化合物的可反应性基团与基底之间产生化学吸附和化合键在界面上自发形成有序的层状结构,牢固地结合在固体基材表面,成膜效果和稳定性好,获得优异的抗菌能力;且表面的微/纳米结构所吸附的空气薄层作为一种物理屏障,抗生物黏附的性能良好。同时,6-姜烯酚改性硅烷偶联剂在离心管基材表面构建薄膜层,明显提升了离心管表面的耐磨损和耐热性能,显著增强涂层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安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安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92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