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滑坡体引发的桥梁整体偏位病害的处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35790.1 | 申请日: | 2021-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9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胡伟邦;王浩;谢太涛;杨武;张家硕;张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2/00 | 分类号: | E01D2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李琴 |
地址: | 430048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滑坡 引发 桥梁 整体 病害 处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滑坡体引发的桥梁整体偏位病害的处治方法,本发明首先通过清方减载的方式将部分滑坡体转移堆填到沟谷的坡脚处,减缓滑坡体的蠕动,再设置抗滑桩,对桥梁位于滑坡体内的部分形成半包围结构以阻挡和稳定滑坡体,提高了新桩基的稳定性,之后对桥梁下部结构进行针对性的新建或加固,实现主梁的支撑体系转换,最后只需对主梁进行高程及水平位置调整使主梁恢复到桥梁在发生偏移前的初始位置,重新安装伸缩缝后就完成了整座桥梁受滑坡体影响的处治修补施工,不用对整座桥梁拆除重建,整体施工方法简单、高效,极大的节约了资源和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了滑坡体对桥梁产生长期性影响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维修加固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滑坡体引发的桥梁整体偏位病害的处治方法。
背景技术
为保证桥梁的运行安全和合理的使用寿命,每年的检测、监测、评估、维护和加固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国为多山地区,尤其是西部,山谷纵横、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各类自然灾害尤其是滑坡体引发的桥梁受损问题频发,严重影响桥梁使用安全。传统的维修方式多以定期维修和事后维修为主,主要具有管理简单、便于实施的特点,但也容易造成维修不足的后果。由于滑坡体一般体积庞大,无法通过直接挖除解决对桥梁的影响,同时巨大的滑坡体的蠕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常规的桥梁加固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滑坡体对桥梁长期性的影响。
山区滑坡体对桥梁产生的病害具有如下特征:(1)由于滑坡体体积庞大,一般存在于山体的斜坡上,滑坡体性质极不稳定,其滑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不及时处理,会使桥梁的损坏越来越严重,直至破坏;(2)因桥梁桩基础深入滑坡体穿过滑动面进入岩层,滑坡体的蠕动产生的巨大推力容易导致桩基础的损坏,然后带动桥梁桩基础和上部结构一起产生空间位置的变化,包括平面位置的变化和沉降,当存在多个滑动面时,桥梁不同部位的空间位置变化不同步,若超过允许值,桥梁就会产生落梁甚至垮塌的风险。极大的影响桥梁使用安全。(3)当桥梁整体滑动一定距离后,上部主梁会与未滑动部分的梁体产生碰撞停止滑动,而下部结构会继续随滑坡体滑动,导致桥梁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滑动不同步,当桥梁为墩梁固结体系时,在主梁和桩基承受外部较大的横向力的作用下,会导致盖梁和墩柱产生裂缝,当主梁为连续梁体系时,具体表现为支座剪切破坏。(4)滑坡体导致的桥梁病害多造成桥梁下部结构的损坏,由于支座的存在,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并非刚性连接,故多为平面位置和高程的变化,并不会出现较大的损坏。鉴于上述特征,滑坡体引发的桥梁整体偏位病害需快速处治,防止滑坡灾害进一步发展,保证桥梁结构安全,为后续桥梁维修加固施工创造条件。
滑坡体导致的桥梁各结构产生偏位及沉降等病害可采取墩柱外包混凝土和钢管扩大墩柱尺寸使墩柱中心线与桥梁轴线对齐,并通过压力注浆修复各部位产生的裂缝,最后调整主梁平面位置重新安装支座或与盖梁进行固结。但发明人发现,由于滑坡体体积庞大,其蠕动是一个缓慢且长期的过程,这种维修加固方式只能在短期内采用,当桥梁偏位及沉降超过一定限度后会对桥梁结构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常规的加固已无法满足桥梁安全使用的要求,最后只能将桥梁完全拆除重建,耗费人力物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一种滑坡体引发的桥梁整体偏位病害的处治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桥梁加固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滑坡体对桥梁产生长期性影响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滑坡体引发的桥梁整体偏位病害的处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对滑坡体进行部分清除,清除得到的弃土堆放在沟谷区域对滑坡体的坡脚进行反压,清除量不大于所述沟谷区域的容积;
S2、在桥梁位于所述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上游的一侧设置抗滑桩,以对所述滑坡体进行加固;
S3、在需要修复的原桩基外侧增设新桩基,所述新桩基的底部向下深入至岩层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57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