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窥镜的插入管以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27807.9 | 申请日: | 202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870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奕;刘红宇;邓礼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岱川医疗(深圳)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00 | 分类号: | A61B1/00;A61B1/005;A61B1/04;A61B1/06;C21D1/18;C21D9/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隆天联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32 | 代理人: | 王丹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窥镜 插入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内窥镜的插入管以及其制造方法。内窥镜包括操作部和弯曲部,插入管设置在操作部和弯曲部之间,插入管包括同轴设置的螺旋管、编织网管以及外皮层;编织网管设于螺旋管的外侧,外皮层设于编织网管的外侧;编织网管具有靠近操作部的后端管段,靠近弯曲部的前端管段,其中,后端管段为立体编织结构,以使后端管段的硬度大于前端管段的硬度。本申请提高了提高插入管的受控性以及移动灵活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内窥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窥镜的插入管以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内窥镜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在检查过程中,内窥镜的插入管需要伸入到受检体的自然腔道内,并沿自然腔道内移动。为了实现对插入管进行灵活自如的操控,插入管需要具有一定的硬度,以便于力矩的传导。然而插入管又需要相对柔软,便于在受检体内进行大角度的弯转,且减小受检体的不适感。因此,对插入管的软硬需求成为相互制约的矛盾点。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申请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内窥镜的插入管,旨在提高插入管的受控性以及移动灵活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出一种内窥镜的插入管,所述内窥镜包括操作部和弯曲部,所述插入管设置在所述操作部和所述弯曲部之间,所述插入管包括:
同轴设置的螺旋管、编织网管以及外皮层;
所述编织网管设于所述螺旋管的外侧,所述外皮层设于所述编织网管的外侧;所述编织网管具有靠近所述操作部的后端管段,靠近所述弯曲部的前端管段;其中,所述后端管段为立体编织结构,以使所述后端管段的硬度大于所述前端管段的硬度。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编织网管由多束编织线编织而成,在从所述编织网管的前端管段到后端管段的延伸方向上,两束平行且相邻的编织线之间的距离在0.1mm-2mm的范围之内减小。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编织网管由多束编织线编织而成,每束编织线的编织丝的数量在5根-15根的范围之内,在从所述编织网的前端管段到后端管段的延伸方向上,每束所述编织线的编织丝的数量逐渐增大。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编织网管的后端管段包括多束第一编织线、与所述第一编织线成60°交织的多束第二编织线,以及与所述第一编织线成-60°交织的第三编织线,所述第一编织线、所述第二编织线、所述第三编织线相交形成所述立体编织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编织线与所述第二编织线的相交线、在所述第二编织线与所述第三编织线的相交线和所述第一编织线与所述第三编织线的相交线不在同一平面上。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编织网管的编织线束数为12束编织线、18束编织线、24束编织线、30束编织线、36束编织线、42束编织线中的一种。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前端管段由多束编织线编织而成,在从所述编织网管的前端到后端的延伸方向上,两束相交的编织线之间的夹角在30度至90度的范围之内增加。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前端管段由多束第一编织线和多束第二编织线编织而成,所述多束第一编织线互相平行,所述多束第二编织线互相平行,每束所述第一编织线在其延伸方向上与所述多束第二编织线相交,以形成正织点或负织点;在从所述编织网管的前端到后端的延伸方向上,每束所述第一编织线的织点中,两个相邻的所述负织点之间的所述正织点数量从6减小到1。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编织网管具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端管段与所述前端管段之间的过渡管段;所述前端管段的硬度范围在60HA-75HA之间,所述过渡管段的硬度范围在76HA-79HD之间,所述后端管段的硬度范围在80HD-85HD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岱川医疗(深圳)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岱川医疗(深圳)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278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