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流装置、导流控制系统、导流控制方法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09904.5 | 申请日: | 202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76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孙园园;丁健;孟兰会;曹慧林;赵海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5/00 | 分类号: | B62D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姜精斌 |
地址: | 100130 北京市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流 装置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车辆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流装置、导流控制系统、导流控制方法及车辆,其中导流装置,包括:固定支架,固定安装于车辆贴近地面的一端的固定装置上;挡风板,挡风板的第一端与固定支架转动连接,挡风板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护板对应设置,在挡风板绕固定支架转动时,挡风板在第二端与底护板搭接密封的第一状态,与第二端与底护板非搭接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导流装置通过挡风板的状态切换,使得该导流装置具有防护板的防护、优化整车NVH性能、提升了车辆前端的通过性的功能,以及减少气流进入汽车内部形成乱流、调整车辆底部气压,使车辆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性能的功能,满足用户在不同环境对不同功能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流装置、导流控制系统、导流控制方法及车辆。
背景技术
当今,能耗问题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风阻对于整车能耗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空气动力学组件在汽车上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尾翼、导流板等,已普遍应用于车型上。前端导流气坝作为一种空气动力套件,渐渐被应用在汽车前端下部,它能够阻止气流进入汽车底部,改善车底气流的流量以及乱流,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车身底部的底护板在保护车底的同时,也能够让气流能够更加平顺地向车后流动,同样起到了很好的扰流作用。
一般来说,越低的前端导流气坝,越平整的底护板能够更好地控制车身底部的气流,带来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而汽车前端底部装置的离地高度通常决定了整车前端的通过性能,同时前端导流气坝与底护板的单独开发,会增加不少成本。因此,汽车开发过程中,需要做好汽车前端底部装置的目标权衡工作,平衡好通过性能、底部防护、空气动力性能、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简称NVH)、热平衡、降重等整车关键要素。
现有车辆的前端底部装置(如导流气坝、底护板)基本上只具备单一功能,无法实现导流、防护、保证通过性等多项功能需求,不能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且开发成本也较高。或者后期加装改装装置,不符合法规要求,有安全隐患,用户体验也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要达到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导流装置、导流控制系统、导流控制方法及车辆,用以解决当前车辆的前端底部装置基本上只具备单一功能,无法满足用户在不同环境对不同功能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流装置,包括:
固定支架,固定安装于车辆贴近地面的一端的固定装置上;
挡风板,挡风板的第一端与固定支架转动连接,挡风板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护板对应设置,在挡风板绕固定支架转动时,挡风板在第二端与底护板搭接密封的第一状态,与第二端与底护板非搭接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优选地,如上所述的导流装置,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固定安装于第二端,且当挡风板处于第一状态时,密封件位于挡风板和底护板之间。
具体地,如上所述的导流装置,固定支架包括:转轴和至少一个支撑组件;
其中,支撑组件与固定装置固定连接,转轴与支撑组件转动连接,且挡风板的第一端与转轴固定连接。
优选地,如上所述的导流装置,固定支架还包括:限位结构;
当处于第二状态下的挡风板与第一状态下的挡风板的角度呈预设角度时,挡风板与限位结构抵靠。
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导流装置,还包括:衔接支架,挡风板的第一端通过衔接支架与转轴固定连接。
具体地,如上所述述的导流装置,挡风板为气密性结构。
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导流控制系统,包括:驱动装置、控制装置、信号采集装置以及如上所述的导流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99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