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树苗盆栽基质土及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98666.2 | 申请日: | 2021-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1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乔利;张权;侯贺丽;王春生;郭世保;陈利军;耿书宝;陈俊华;王国君;尹健;金银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阳农林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24/12 | 分类号: | A01G24/12;A01G24/28;A01G24/23;A01G24/20;A01G24/15;A01G2/10;A01G17/00;C05G1/00;C05G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李冉 |
地址: | 464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树 盆栽 基质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树苗盆栽基质土及栽培方法,属于茶树栽培技术领域,所述基质土具体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茶园土20‑25份、泥炭土5‑8份、木屑5‑8份、蘑菇菌袋渣0.8‑1.2份、椰棕糠3.5‑4.5份、珍珠岩0.9‑1.1份和大豆酶0.1‑0.5份。所述栽培方法具体包括扦插苗移植和温室栽培。本发明能够有效的促进茶树植株的生长,并且在施肥的过程中加入蘑菇菌袋渣和大豆酶等原料,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茶树苗对肥料的吸收,对提高茶叶品质及茶树美观度具有良好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树栽培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茶树苗盆栽基质土及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树的栽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树种类丰富,形态多样,目前我国有国家级茶树良种70多个,省级良种100多个。茶树是适应性较广的植物,它喜温而又耐寒,喜肥而又耐汉,喜阴而又耐阳,南至海南,北至山东都可露天种植茶叶,如果冬季稍加保护,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可以种植。茶树易于繁殖,可用茶籽播种进行有性繁殖,也可用扦插进行繁殖,且扦插成活率高,繁殖系数大,茶树扦插成活率一般可达75%以上,高的甚至达90%左右,其技术要求也不高,多数人都能掌握,成本也较低。
茶树树体可塑性强,将茶树植于盆中,通过整形、嫁接等手法,制造出别具一格的茶树盆景,无论是摆放于室内还是室外,都极具观赏和美化价值。而茶树在盆栽条件下,对栽培基质、营养需求、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均与大田栽培条件下有所不同。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适合特色茶树盆景的栽培基质,使茶树在盆栽条件下易于生长、便于养护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使茶树在盆栽条件下易于生长、便于养护,具有防虫效果,且促进茶树生长的茶树苗盆栽基质土及栽培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茶树苗盆栽基质土,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茶园土20-25份、泥炭土5-8份、木屑5-8份、蘑菇菌袋渣0.8-1.2份、椰棕糠3.5-4.5份、珍珠岩0.9-1.1份和大豆酶0.1-0.5份。
有益效果:本发明中菌袋渣菌糠含有未被食用菌充分利用的碳素、氮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残留的菌丝体及菌丝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粗蛋白及多种代谢产物等。一叶萩为大戟科白饭树属植物的嫩枝叶或根,其主要成分一叶萩碱等可杀灭有害菌群;大豆酶具有固氮作用,能够保证茶树生长过程中具有足够的氮元素促进生长;椰棕糠是一种天然原料,具有透气、抑菌、防虫等优点,而且对茶树苗无害无刺激,珍珠岩则起到改造土壤的作用,能够调节土壤板结,防止农作物倒伏,控制肥效和肥度,两种原料使得基质土具有比较好的干燥度及孔隙率,有助于茶树苗生长;此外,采用椰棕糠不但使茶树苗盆栽基质土所含元素更加丰富,提高了各营养物质的含量,同时还具有抑菌防虫等作用,有助于植物生长;珍珠岩不但能够调节改造土壤,同时释放缓慢能够长期有效的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
优选的,所述椰棕糠为粒径1-5毫米的椰棕丝粉末。
有益效果:以上粒径大小的椰棕丝粉末能够保证土壤的透气性,防止土壤板结。
优选的,所述蘑菇菌袋渣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将茶树副产物和一叶萩摊晒,干燥后粉碎,辅以木屑和麦麸,用石灰乳润湿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待菌菇菌盖成熟后采收;
12)采收后的蘑菇菌袋去掉外层塑料膜、捣碎、分离摊晒后烘干。
优选的,所述的茶树副产物、一叶萩渣、木屑和麦麸的质量比为1-3:1-2:1: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阳农林学院,未经信阳农林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986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