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电端子、电连接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86664.1 | 申请日: | 2021-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14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汪云河;宋志刚;翟鹏;陈家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泰连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71 | 分类号: | H01R12/71;H01R13/05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永红 |
地址: | 200131 上海市中国(上海)自由***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 端子 连接器 | ||
公开了一种导电端子和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包括导电壳体,所述导电壳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的自由端形成有第一电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弹性臂适于在所述导电壳体的轴向方向上弹性变形,用于沿所述导电壳体的轴向向外顶推所述第一电接触部。该导电端子通过在其导电壳体的一端设置第一弹性臂,该第一弹性臂适于在导电壳体的轴向方向上弹性变形,以沿导电壳体的轴向向外顶推第一电接触部以与PCB等接触,从而提高了电接触的可靠性,以保证产品的良好电性能和稳定的机械性能,并且避免了高频谐振和电流瞬断的情况发生,且阻抗低。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导电端子以及包括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些电连接器通常采用可移动端子的结构,可移动端子置于圆筒状的导电壳体的容纳部中,可移动端子的一端位于容纳部内,并对抗弹簧的弹性从容纳部可移动地伸出,以便与印刷电路板(PCB)电连接。可移动端子通常通过位于其一端的弹簧与导电壳体保持接触,然而这种接触不够稳定,尤其是在有震动或外力施加给可移动端子时,会导致可移动端子和导电壳体之间接触不良,并因此产生高频谐振和电流瞬断现象。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导电壳体,所述导电壳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的自由端形成有第一电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弹性臂适于在所述导电壳体的轴向方向上弹性变形,用于沿所述导电壳体的轴向向外顶推所述第一电接触部。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弹性臂被折弯至少一次,以使得所述第一弹性臂具有至少两个分段。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弹性臂的每个分段沿与所述轴向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导电壳体包括筒状主体部,所述筒状主体部具有开口端以及形成在所述筒状主体部的远离所述开口端的第二电接触部。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二电接触部采用向外凸出的凸出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筒状主体部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径向向外突出的突出部。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筒状主体部的开口端的侧壁形成有至少一个轴向缺口,所述轴向缺口为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弹性变形提供避让空间。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导电壳体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弹性臂,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从所述第一电接触部的至少一侧延伸的第三电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臂适于与所述第三电接触部弹性接触。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二弹性臂被向内折弯一次,使得所述第二弹性臂具有两个分段。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二弹性臂在其弹性变形前与所述第三电接触部之间具有间隙。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接触部和所述第三电接触部均采用向外凸出的凸出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导电壳体是一体地形成的。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导电端子为通过冲压单张板材形成的一体式端子。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弹性臂的远离所述第一电接触部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适于与所述导电壳体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连接部为筒状结构,所述连接部适于插装在所述导电壳体内。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导电壳体过盈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泰连服务有限公司,未经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泰连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66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