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建筑群差异化的隔振减震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85413.1 | 申请日: | 2021-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0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胡明祎;杜林林;郭金涛;李康;吕新昊;司轶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机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旭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3 | 代理人: | 吴鹏章 |
地址: | 10003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建筑群 异化 减震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建筑群差异化的隔振减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a)确定多功能建筑群的初步设计方案;(b)基于所述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初步差异化隔振楼区的确认,包括确认建筑群不同楼区的隔振频率;(c)当楼区的隔振频率不小于5Hz时,增加钢弹簧隔振器;当楼区的隔振频率不小于10Hz时,增加聚氨酯隔振垫;并且选择合适的数量和规格的隔振器和隔振垫,以满足隔振要求;和(d)判断楼区是否符合抗震要求,如果不符合,增加粘滞阻尼器,直至符合抗震要求,并确定最终设计方案。本发明过对多功能建筑群进行分段隔振设计,满足振动控制需求,与此同时,通过合理的装置或构造措施,使减振结构同时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振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建筑群差 异化的隔振减震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受轨道交通影响的建筑群,振动控制主要依赖交通振源减振 和路径隔振,很多建筑物仅考虑了抗震设计,没有进行隔振设计或简单使用 单一隔振方案。对于轨道交通毗邻减振面临的振动控制需求以及建筑抗震设 防需要,目前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和设计流程,多为依靠工程经验设计隔 振方案,或直接套用已有的工程方案。目前工程方法具有以下缺陷:
(1)地铁对建筑物振动影响机理认识不深刻。轨道交通振动由轮轨动力 相互作用产生,经轨道-基础结构-土体传播至建筑结构,建筑结构振动响应 与轨道交通振源、振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情况有关,与建筑结构自身动力特 性也有密切关系。以往工程常采用工程经验设计,未充分考虑振动的传播及 衰减规律、建筑振动影响机理,所选择的措施针对性不强或者控制效果有限, 甚至需要进行二次改造,花费代价大、周期长、影响面广。
(2)没有使用科学的隔振设计体系和评估方法。对于多功能建筑群的隔 振设计,目前缺少一套完整、可行的定量分析一体化控制技术,仅靠以往经 验来设计隔振方案,缺少针对性和科学合理性。设计的方案达不到预期的隔 振效果,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甚至带来安全隐患,并给后期的设备维护 带来一系列问题,个别的还需要返工或重新设计,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花销。
因此,需要新的技术和方法,已解至少部分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 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建筑结构毗邻轨道交通受地铁列车运行振动影响的问题,通 过对多功能建筑群进行分段隔振设计,满足振动控制需求,与此同时,通过 合理的装置或构造措施,使减振结构同时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多功能建筑群差异化的隔振减震设计方 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确定多功能建筑群的初步设计方案;
(b)基于所述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初步差异化隔振楼区的确认,包括确 认建筑群不同楼区的隔振频率;
(c)当楼区的隔振频率不小于5Hz时,增加钢弹簧隔振器;当楼区的隔 振频率不小于10Hz时,增加聚氨酯隔振垫;并且选择合适的数量和规格的隔 振器和隔振垫,以满足隔振要求(二者可以同时使用);和
(d)判断楼区是否符合抗震要求,如果不符合,增加粘滞阻尼器,直至 符合抗震要求,并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步骤(b)中初步差异化隔振楼区的确认包括基 于隔振分类标准、建筑结构类型以及隔振标高造型来实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多功能建筑群差异化的隔振减震设计方法,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混凝土支墩,以限制建筑物整体竖向位移,防止隔 振装置被破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多功能建筑群差异化的隔振减震设计方法 还包括在建筑结构分段隔振部位进行隔振缝搭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机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国机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54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