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溶剂回收的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81661.9 | 申请日: | 2021-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078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廖志新;王翠红;佘玉成;罗涛;王红;孔佳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21/00 | 分类号: | C10G21/00;C10G21/28;C10G2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溶剂回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溶剂回收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1)将含萃取油和溶剂的混合液进行加热,得到加热后混合液;(2)将所述加热后混合液进行相分离,得到回收溶剂和含萃取油物流;(3)将所述含萃取油物流进行加热分离,得到富萃取油物流;其中,步骤(2)和步骤(3)各自独立地在超临界状态下进行。该方法通过将含萃取油物流进行加热分离的方式,使含萃取油物流的温度高于所述加热后混合液的温度,在降低富萃取油物流中溶剂含量的同时,降低了混合液的进料温度,从而有效降低了能耗和投资,同时也降低了回收溶剂的温度和换热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溶剂回收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国原油日益短缺、进口原油劣质化不断加剧和油品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溶剂脱沥青技术在加工重质、劣质油中的作用将会突显。溶剂脱沥青技术的开发和完善,将在合理充分利用石油资源,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有积极作用。
溶剂脱沥青的溶剂回收部分占据了整套装置绝大部分的设备投资和能耗。溶剂回收一般可以通过蒸发法和超临界溶剂回收的方法实现。不同于蒸发法回收溶剂发生相变需要提供大量潜热,超临界溶剂回收是在超临界条件下,溶剂由液态变为超临界流体状态,脱沥青油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降低逐渐与溶剂分离。整个过程中由于85-90%的溶剂未发生相变而节约了大部分的能耗,因而相比蒸发法能耗大为降低。
当前新建的溶剂脱沥青装置均采用超临界技术来回收溶剂,且超临界溶剂回收塔多采用等温操作。在超临界状态下回收的溶剂密度较低(100-200kg/m3),需要大量的换热面积进行换热回收热能。与工业上常用的蒸馏技术相比,溶剂脱沥青技术仍然存在能耗高、投资大等问题。
CN107177373A公开了一种超临界渣油和/或催化油浆处理系统,在亚临界条件下对渣油和/或催化油浆进行萃取,然后在超临界条件下进行溶剂回收;CN105400545A公开了一种重质油分离方法及其处理系统,采用上部区域设有多个填料段的萃取塔,且相邻填料段之间设置有分布器,通过分布器引入来自超临界溶剂回收塔的超临界溶剂,使所述萃取上部的脱沥青油相中的重组分得到进一步分离;CN102690678A公开了一种劣质重质原油的加工方法,以劣质重质原油的常压渣油作为溶剂抽提装置的原料,在超临界状态下经溶剂抽提工艺进行分离,该方法以溶剂抽提的较低加工温度替代减压蒸馏的较高加工温度,降低了能耗,延长了开工周期。
上述方法所使用的超临界溶剂回收方法均为等温操作,为了降低塔底物流溶剂含量,超临界溶剂回收塔采用较高的进料温度,导致能耗相对较高,如代表性的ROSE工艺综合能耗为949.1MJ/t原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超临界溶剂回收方法中存在由于溶剂回收塔的等温操作引起混合液进料温度高、回收溶剂温度高、以及能耗高投资大等问题,提供一种溶剂回收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采用非等温的操作条件,即,通过将所述含萃取油物流进行加热分离的方式,在提高溶剂的回收率和降低富萃取油物流中溶剂含量的同时,降低混合液进料温度和回收溶剂温度,达到降低能耗和回收溶剂换热量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溶剂回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含萃取油和溶剂的混合液进行加热,得到加热后混合液;
(2)将所述加热后混合液进行相分离,得到回收溶剂和含萃取油物流;
(3)将所述含萃取油物流进行加热分离,得到富萃取油物流;
其中,步骤(2)和步骤(3)各自独立地在超临界状态下进行。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溶剂回收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加热器和溶剂回收塔,其中,所述溶剂回收塔的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填料段、分布器、换热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16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