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赤泥在线调节熔融还原炉造渣碱度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18234.6 | 申请日: | 202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9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王秀龙;张明飞;胡芝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5/00 | 分类号: | C04B5/00;C04B7/24;C21B3/02;C21B3/06;C21B11/1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王超 |
地址: | 3004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在线 调节 熔融 还原 造渣 碱度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炼废料处理、固废资源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赤泥在线调节熔融还原炉造渣碱度的方法,所述利用赤泥在线调节熔融还原炉造渣碱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赤泥烘干处理至水分3%,采用造粒机造粒,造粒料成品粒度5‑15mm。将造粒料赤泥、转炉熔融钢渣、焦炭加入到熔融还原炉中,通过石墨电极加热,对钢渣进行熔炼得到铁水和重构活性料。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赤泥在线调节熔融还原炉造渣碱度的方法,其是采用赤泥对熔融还原炉处理熔融钢渣时所需造渣碱度进行控制,具有固体废弃物再利用、节约资源、成本低、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的利用赤泥在线调节熔融还原炉造渣碱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炼废料处理、固废资源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赤泥在线调节熔融还原炉造渣碱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和缺陷:
转炉炼钢时产生的钢渣,一般为粗钢产量的15%左右,全国每年钢渣的产排量约1.2亿吨。现有的钢渣处理工艺(如滚筒、闷罐等)是将转炉熔融钢渣降温打散碎块化处理,再磁选回收铁。现有钢渣处理工艺并未将转炉熔融钢渣热能很好地加以利用,磁选后的钢渣尾渣含有铁氧化物、fCaO和RO相,一方面无法回收的铁氧化物造成铁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尾渣建材化应用时受fCaO安定性、RO相强度活性低等问题制约,钢渣尾渣仍无法大比例高度利用。
赤泥是制铝工业提取氧化铝时排出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每生产1吨氧化铝排放1.0~1.8吨赤泥。据统计2020年赤泥产生量已达到1亿吨左右,累积堆存超过11亿吨,占地超过12万亩。由于缺乏经济可行的赤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大量赤泥只能依靠长期堆存处理,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还存在赤泥库溃坝、土壤及水污染等风险,最大限度地资源化利用赤泥已刻不容缓。
赤泥成分具有高铁、高碱等特点,也极大限制了其用作水泥生产及混凝土工程。
现有熔融还原炉主要处理冷态冶金渣,在熔融还原炉的操作中,加入改质剂调节渣系碱度,为了适应熔分还原改性工艺造渣碱度的需要,常规做法是在入炉料中加入天然原料如硅石等,这种方法既消耗硅石等天然资源,又浪费了能源。
因此,寻找一种能够在线处理转炉熔融钢渣,采用固体废物替代硅石等天然原料,以用于熔融还原炉控制造渣碱度的需要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和意义:
因此,基于现有这些问题,提供一种利用赤泥在线调节熔融还原炉造渣碱度的方法,其是采用赤泥对熔融还原炉处理熔融钢渣时所需造渣碱度进行控制,多种固体废弃物互补利用,具有固废资源消纳量大、原料成本低、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利用赤泥在线调节熔融还原炉造渣碱度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利用赤泥在线调节熔融还原炉造渣碱度的方法,其是采用赤泥对熔融还原炉处理熔融钢渣时所需造渣碱度进行控制,将转炉钢渣和赤泥中现有处理工艺无法回收铁氧化物还原成铁水回收,并获得可替代水泥的安定性好、活性高的重构活性料,也为解决赤泥大量堆存提供了一种工艺处理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利用赤泥在线调节熔融还原炉造渣碱度的方法,所述利用赤泥在线调节熔融还原炉造渣碱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赤泥进行烘干处理,烘干至水分3%,采用造粒机造粒,造粒粒度5~15mm,以赤泥的总重量计,所述赤泥含有SiO2 5-25%、Al2O3 5-25%、CaO 0.1-10%、TFe 20-40%、R2O0.1-8.0%,所述R2O为K2O+Na2O含量,即碱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182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