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快速降解餐盒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05246.5 | 申请日: | 2021-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0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戴如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市瑞和盛纸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97/02 | 分类号: | C08L97/02;C08L3/02;C08L23/08;C08L69/00;C08K5/053;C08K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76 | 代理人: | 曹书华 |
地址: | 21440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快速 降解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的属于环保餐盒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环保快速降解餐盒及其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将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混合后,加入粉碎机中粉碎后过筛,将混合后的秸秆粉末和过筛后的玉米全粉进行混合;S2:使用红外线烤炉混合后的秸秆粉末和玉米全粉进行烘烤;S3:将上述烘干后粉末与CO2树脂、EVA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后,再依序加入甘油、DOP和防油剂混合一定时间,在混合过程中加入适量水将物料混合成糊状。该环保快速降解餐盒及其制备方法,不仅采用的原料更加环保,降解速度更快,而且制成的餐盒质量更好,能够使用在更多环境中,经济价值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餐盒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环保快速降解餐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一次性饭盒、餐具普遍采用不能降解的有机材质(例如发泡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等)制成,长期使用不但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还会大面积造成环境污染而成为世界公害;也有研究采用纸质制造的尝试,但皆因其韧度、硬度、密度、坚挺度、闭密度等多种缺陷,不能满足使用中对食品温度的保温,以及食品的保鲜,或者是餐盒本身材质的稳定性的要求,影响消费者对其感官与评价,应用推广受到限制。
可降解餐具是指可在自然环境微生物(细菌、霉菌、藻类)酶作用下,发生生物化学反应,引起外观霉变到内在质量变化,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的餐具。但是现有的餐盒往往采用的原料不够环保,降解速度更慢,而且制成的餐盒质量较差,使用环境单一,经济价值不高。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方式。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保快速降解餐盒及其制备方法,不仅采用的原料更加环保,降解速度更快,而且制成的餐盒质量更好,能够使用在更多环境中,经济价值更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环保快速降解餐盒,其包括以下原料:玉米秸秆50-100份、小麦秸秆50-100份、玉米全粉10-20份、CO2树脂100-150份、EVA30-50份、甘油5-15份、DOP5-15份和防油剂3-5份。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环保快速降解餐盒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玉米秸秆50份、小麦秸秆50份、玉米全粉10份、CO2树脂150份、EVA50份、甘油15份、DOP15份和防油剂5份。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环保快速降解餐盒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玉米秸秆100份、小麦秸秆100份、玉米全粉20份、CO2树脂100份、EVA30份、甘油5份、DOP5份和防油剂3份。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环保快速降解餐盒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玉米秸秆70份、小麦秸秆70份、玉米全粉15份、CO2树脂120份、EVA40份、甘油10份、DOP10份和防油剂4份。
一种环保快速降解餐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混合后,加入粉碎机中粉碎后过筛,将混合后的秸秆粉末和过筛后的玉米全粉进行混合;
S2:使用红外线烤炉混合后的秸秆粉末和玉米全粉进行烘烤;
S3:将上述烘干后粉末与CO2树脂、EVA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后,再依序加入甘油、DOP和防油剂混合一定时间,在混合过程中加入适量水将物料混合成糊状;
S4:将糊状物料加入到热压成型设备中进行热压成型,制成餐盒,热压完成后,餐盒自然冷却至室温再进行脱模,然后进行自然风干,制成环保餐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市瑞和盛纸品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市瑞和盛纸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052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