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蝶阀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79452.3 | 申请日: | 2021-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32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文君 |
主分类号: | F16K1/226 | 分类号: | F16K1/226;F16K1/46;F16K1/36;F16K39/02;F16J15/48;B01D35/04;B01D29/11 |
代理公司: | 日照市聚信创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19 | 代理人: | 陈智聪 |
地址: | 3252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蝶阀,包括阀体和蝶板,所述阀体内设有介质通道,所述蝶板通过阀杆设在介质通道内,所述阀杆的上端贯穿阀体伸出连接有手轮,所述蝶板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内中空设有压力腔,所述蝶板内设有圆柱形竖直设置的密封腔,所述蝶板的两端上分别设有连通密封腔下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处设有过滤装置,所述密封腔内设有用于封堵出水口的密封装置,所述阀杆和蝶板内设有用于控制密封装置启闭的操作装置,所述密封腔通过若干个导水通道和第一密封圈内的蓄水腔连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过滤装置能有效的过滤掉介质中的杂质,避免影响密封装置和操作装置的正常使用,延长使用寿命;蝶板的转动更加的轻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阀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蝶阀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蝶阀又叫翻板阀,是一种结构简单的调节阀,可用于低压管道介质的开关控制的蝶阀是指关闭件(阀瓣或蝶板)为圆盘,围绕阀轴旋转来达到开启与关闭的一种阀。阀门可用于控制空气、水、蒸汽、各种腐蚀性介质、泥浆、油品、液态金属和放射性介质等各种类型流体的流动。在管道上主要起切断和节流作用。蝶阀启闭件是一个圆盘形的蝶板,在阀体内绕其自身的轴线旋转,从而达到启闭或调节的目的。
现有的一种蝶阀是将介质导入到密封圈内,通过介质的压力使蝶板上的密封圈涨紧与阀体的内壁紧密的贴合,使其密封的效果更好,不易发生泄漏,但是蝶阀输送的介质中一般都含有一些颗粒物或者杂质,这些物质一旦进入到蝶板内,很容易对其内部的密封装置以及操作装置造成阻碍,使其无法正常使用,维护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蝶阀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蝶阀,包括阀体和蝶板,所述阀体内设有介质通道,所述蝶板通过阀杆设在介质通道内,所述阀杆的上端贯穿阀体伸出连接有手轮,所述蝶板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内中空设有压力腔,所述蝶板内设有圆柱形竖直设置的密封腔,所述蝶板的两端上分别设有连通密封腔下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处设有过滤装置,所述密封腔内设有用于封堵出水口的密封装置,所述阀杆和蝶板内设有用于控制密封装置启闭的操作装置,所述密封腔通过若干个导水通道和第一密封圈内的蓄水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关闭蝶阀时,旋转阀杆,使其带动蝶板转动关闭,此时介质只能依次通过过滤装置和密封腔然后从出水口排出,然后按压第二杠杆远离传动轴的一端,通过杠杆原理,使其将传动轴向上拉起,传动轴通过第一杠杆将压轴向下压使其移动,压轴通过连接脚将楔形的压环压入第四密封圈内,其操作装置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第四密封圈的外壁与密封腔的内壁抵触连接,支撑管、挡板以及第四密封圈将出水口包裹进行封闭,使介质无法从出口流出,其密封效果好,连接稳定;然后转动锁紧装置,将限位件转动到第二杠杆的上方,使第二杠杆抵扣在第二限位槽内,使第二杠杆远离传动轴的一端无法上升,将其锁紧固定能使密封装置保持密封状态,出水口持续封闭密封;介质通过过滤装置依次进入密封腔、导水通道进入蓄水腔内,通过介质的压力将第一密封圈涨紧,使其与密封槽紧密贴合,有效的提高了密封的效果,使其不易发生泄露,过滤装置能有效的过滤掉介质中的杂质,避免影响密封装置和操作装置的正常使用,延长使用寿命;当开启蝶阀时,转动锁紧装置上的限位件,使限位件脱离第二杠杆,拉起第二杠杆远离传动轴的一端,传动轴向下移动,传动轴通过第一杠杆将压轴向上拉起,压轴通过连接脚将压环向上拉起使其脱离第四密封圈,第四密封圈的外壁与密封腔的内壁分离,出水口开启,蓄水腔内的介质依次通过导水通道和密封腔从出水口排出到介质通道的出水端,减少第一密封圈与密封槽之间的压紧力,使蝶板的转动更加的轻松,减少第一密封圈的磨损,有效的延长使用寿命,然后介质通道内的一部分介质先通过过滤装置和密封腔然后从出水口排出,有效的减少了蝶板两侧的压力差,使蝶板的旋转开启更加的轻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文君,未经杨文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794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