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模组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65235.9 | 申请日: | 202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57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钱江华;徐可心;林涛;吴长和;郭庆文;霍云芳;王劲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蓝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5/00 | 分类号: | H01F5/00;H02J50/10;H01F27/28;H01F4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俞涤炯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充电 线圈 模组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模组及其制备方法,由柔性线圈和隔磁片层叠形成,柔性线圈和隔磁片通过导热双面胶层粘接;柔性线圈包括:衬底层;衬底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依次层叠有镀铜层、导热双面胶层以及第一保护膜;衬底层钻有若干开孔,位于衬底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镀铜层之间通过开孔电性连通;隔磁片包括:隔磁作用层,由至少一层经过破碎处理的隔磁材料层组成;第二保护膜,第二保护膜通过导热双面胶层分别粘接在隔磁作用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本发明的无线充电线圈模组厚度适中、大幅度降低工作时的温升情况,散热效果好,可以在长时间实现高效率无线充电,适合大功率无线充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是一门新型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可以为智能穿戴设备(手表)、智能手机平板、无线电话、电动汽车等进行充电。
但是无线充电过程中通常遇到充电发热严重,发射端与接收端接触部分散热差、充电效率低、成本高、充电局限性较大等技术问题。无线充电模块的线圈需要一张单独的基材以集成到电子设备中,近年来随着无线充电功率的增大,工作温升及大功率下的工作效率对无线充电模组提出更高的要求。
无线充电过程中会产生交变电磁场,而当交变电磁场遇到金属,会产生电子涡流,在金属上产生热能,造成传输效率较低,电能浪费,如果充电电池内部金属板受到该磁场的影响,产生的涡流损耗会引起电池发烫,引起爆炸或火灾不安全,而且该磁场会干扰周围器件,影响整个充电器的正常工作。通常采用隔磁材料来阻挡磁力线外泄,来保障整个充电系统的安全高效的工作,实际应用中发射端和接收端线圈都放置在隔磁材料上,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干扰的目的。
传统制备方法中柔性线圈与传统隔磁片中组合后效率低,工作温升高,不适合大功率充电。
因此,如何减少发热,增强散热,提高模组的温升、提高高长时间无线充电效率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中柔性线圈与隔磁片组合后工作效率低、温升高,不适合大功率充电的技术问题。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模组,由柔性线圈和隔磁片层叠形成,柔性线圈和隔磁片通过导热双面胶层粘接;
柔性线圈包括:
衬底层;
衬底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依次层叠有镀铜层、导热双面胶层以及第一保护膜;
衬底层钻有若干开孔,位于衬底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镀铜层之间通过开孔电性连通;
隔磁片包括:
隔磁作用层,由至少一层经过破碎处理的隔磁材料层组成;
第二保护膜,第二保护膜通过导热双面胶层分别粘接在隔磁作用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进一步的,第一保护膜为含石墨烯涂层的聚酰亚胺薄膜,聚酰亚胺薄膜经过高温碳化和高温石墨化处理。
进一步的,第二保护膜包括:
导热基材层,导热基材层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涂覆层,涂覆层涂覆于导热基材层的外表面,涂覆层的材质为石墨烯。
进一步的,衬底层包括:
薄膜层,薄膜层为经过高温碳化和高温石墨化处理的聚酰亚胺薄膜;
铜基材层,铜基材层分别压制于薄膜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进一步的,隔磁作用层由至少两层经过破碎处理的隔磁材料层叠加组成,隔磁材料层之间分别通过导热双面胶层粘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蓝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无锡蓝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52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