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透镜自动识别点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62414.7 | 申请日: | 202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98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许伟雄;冉峥嵘;韦开政;张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海信宽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C5/02 | 分类号: | B05C5/02;B05C11/10;B05C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529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镜 自动识别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透镜自动识别点胶装置,包括:点胶组件、透镜夹持系统和CCD识别系统。在点胶过程中,透镜夹持系统夹取需要点胶的透镜,然后运动至等待位,点胶组件开始工作。相机采集针头出胶图像,并将采集到的图像对针头上出胶量进行判定。当出胶量合格时,透镜夹持工装夹持透镜下移至点胶位,此时透镜与针头上的胶水接触,实现点胶。CCD识别系统采集并识别点胶后透镜的图像,根据图像判断点胶质量,并根据判断结果控制下一工序的进行。本申请采用机械替代人工,实现透镜的自动点胶,用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点胶质量。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镜自动识别点胶装置。
背景技术
依托5G与数据中心“新基建”双重驱动,高速光模块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机遇,全球接入光学市场迅速扩充,光模块和光学器件消耗量增加。从光模块的成本构成分析,其中光器件占到光模块成本的70%,而透镜是光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光模块组装过程中,需要将透镜耦合贴装到管壳的最大光功率处。现在国内大多数透镜耦合机还需要人工点胶,对于高速率光模块,透镜尺寸很小,一般透镜尺寸在0.6mm×0.6mm×1mm。为保证透镜的光功率,对于胶水的控制有很高的要求。通常要求胶水沿透镜上溢,而且上溢部分不能超过透镜的上边缘。耦合贴装过程中,如果胶水过少导致胶水无上溢,会影响到产品的可靠性,而胶水过多可能导致胶水上溢量超出允许范围,而且光功率低下。人工点胶过程中,工人的熟练度很大程度决定了点胶质量,致使产品点胶质量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透镜自动识别点胶装置,提高透镜点胶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透镜自动识别点胶装置,包括:点胶组件,存储胶水并形成定量的出胶量;所述点胶组件包括:针筒、针头和针筒动力部件,所述针头与所述针筒连接,所述针筒动力部件与所述针筒的活塞柄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针筒的出胶量;
透镜夹持系统,用于夹持透镜并带动所述透镜运动,将所述透镜与所述针头溢出的胶水接触进行点胶;
CCD识别系统,采集所述点胶过程的图像,并根据所述图像判断点胶质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镜自动识别点胶装置,包括:点胶组件、透镜夹持系统和CCD识别系统。其中,透镜夹持系统用于夹持透镜并携带透镜进行运动,点胶组件用于存储胶水并定量出胶,CCD识别系统采集并识别点胶过程图像,根据图像判断点胶质量,并根据判断结果控制下一工序的进行。在点胶过程中,透镜夹持系统夹取需要点胶的透镜,然后运动至等待位,点胶组件开始工作。相机采集针头出胶图像,并将采集到的图像对针头上出胶量进行判定。当出胶量合格时,透镜夹持工装夹持透镜下移至点胶位,此时透镜与针头上的胶水接触,实现点胶。CCD识别系统采集并识别点胶后透镜的图像,根据图像判断点胶质量,并根据判断结果控制下一工序的进行。本申请采用机械替代人工,实现透镜的自动点胶,用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点胶质量。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透镜自动识别点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夹持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CD识别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海信宽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海信宽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24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