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替送风的涡环产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54315.4 | 申请日: | 2021-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16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徐琳;田昊宇;侯宝珅;罗俊杰;弋戈;柳言;郑心怡;黄鑫同;戴露;张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D1/00 | 分类号: | F15D1/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乐综胜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替 送风 产生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替送风的涡环产生装置,包括送风装置、交替截断装置和驱动装置,送风装置包括一号送风管道、风机和一号渐缩喷口,风机设置于一号送风通道的进口端,一号渐缩喷口设置于一号送风管道的出口端,交替截断装置布置于一号送风管道内,与驱动装置连接;风机将气流泵入一号送风管道,在驱动装置作用下,交替截断装置截断一号送风通道同时开启交替截断装置内部通道,或开启一号送风通道同时关闭交替截断装置的内部通道。本发明实现连续不间断送风,大大提高通风量,可以满足供暖或制冷领域的最低通风量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力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替送风的涡环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截断式涡环产生装置,在产生截断式涡环的瞬间,流道由于切割板将气流截断,进而导致短时间内流道堵塞,此时风机仍在泵气,则会导致气流从风机的位置被反向挤出,装置内流体能量损耗过大。且通风量受到较大限制,对于有着最低通风量标准的供暖或者制冷领域,其产生的涡环通风量并不能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交替送风的涡环产生装置,实现连续不间断送风,大大提高通风量,可以满足供暖或制冷领域的最低通风量的要求。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交替送风的涡环产生装置,包括送风装置、交替截断装置和驱动装置,送风装置包括一号送风管道、风机和一号渐缩喷口,风机设置于一号送风通道的进口端,一号渐缩喷口设置于一号送风管道的出口端,交替截断装置布置于一号送风管道内,与驱动装置连接;风机将气流泵入一号送风管道,在驱动装置作用下,交替截断装置截断一号送风通道同时开启交替截断装置内部通道,或开启一号送风通道同时关闭交替截断装置的内部通道。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交替截断装置和驱动装置沿一号送风管道的轴线依次布置。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交替截断装置包括二号渐缩喷口、二号送风管道、延时截断管道和支架,二号送风管道套设于一号送风管道内,延时截断管道固定套设于二号送风管道外,布置于一号渐缩喷口内,二号渐缩喷口固设于二号送风管道的出口端,驱动装置固设于一号送风管道上,驱动装置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布置于二号送风管道进口端,驱动装置的输出端通过支架与二号送风管道连接,驱动装置带动二号送风管道及延时截断管道沿一号送风管道的轴线上下来回移动;
当二号送风管道及延时截断管道处于初始位置时,固定板使二号送风管道的进口端封闭,延时截断管道位于一号渐缩喷口的出口端上方,与一号渐缩喷口无接触,当二号送风管道及延时截断管道向下移动至截断位置时,固定板与二号送风管道的进口端脱离,使二号送风管道的进口端敞开,延时截断管道的外圈与一号渐缩喷口套接,使二号渐缩喷口截断封闭。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和丝杆,电机固设于固定板上,电机的输出端与丝杆的一端连接,丝杆的另一端穿过固定板通过螺纹与支架连接,支架设置于二号送风管道内,与二号送风管道的内壁连接,电机驱动丝杆转动,带动支架及二号送风管道上下移动。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支架为十字形支架,丝杆通过螺纹与十字形支架的中心连接,十字形支架的外端与二号送风管道的内壁连接。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驱动装置还包括固定腔室,固定腔室固设于固定板上,电机设置于固定腔室内,固定腔室通过支杆与一号送风管道的内壁连接固定。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固定腔室为锥形固定腔室,锥形固定腔室的锥头朝向一号送风通道的进口端。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延时截断管道通过螺纹与二号送风管道套接固定。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电机为步进电机。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风机为轴流风机。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43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