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比色/荧光探针、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试纸条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53797.1 | 申请日: | 2021-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39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赵爽;补彤;白菲儿;何坤益;徐智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558 | 分类号: | G01N33/558;G01N33/577;G01N33/52;G01N21/64;G01N21/31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孙雅静 |
地址: | 7121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比色 荧光 探针 检测 玉米 赤霉烯酮 试纸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比色/荧光探针、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试纸条及应用,一种比色/荧光探针,含有: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和信号载体,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吸附于所述的信号载体上;所述的信号载体为刚果红染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异硫氰酸荧光素染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本发明既保留了完整的单克隆抗体标记表面结构,又保留了单克隆抗体出色的生物活性,从而摆脱了传统纳米材料的固有局限性,实现高灵敏目标物检测,检测限低至0.013ng/mL,能成功应用于玉米、绿豆、小米和花生样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生物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比色/荧光探针、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试纸条及应用,通过标记抗体制备比色/荧光探针,使用了该探针的试纸条,及其用于快速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应用。
背景技术
玉米赤霉烯酮(ZEN)又称为F-2毒素,是镰刀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农产品中。ZEN已被证明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与子宫内膜增生症,青春期早期综合征和人宫颈癌密切相关。迄今为止,已经报道了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几种分析方法,包括薄层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等。然而,复杂的准备步骤、昂贵的设备和耗时的程序和熟练的操作人员使得这些方法不适合在许多实验室和其他地点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为了更灵敏地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特别是现场快速检测,实现易于快速、便捷和价格低廉方法仍然是巨大的技术挑战。
近年来,免疫层析试纸条,由于其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并且成本较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现场快速检测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监测低浓度的分析物,例如病毒,癌症生物标志物,细菌和毒素。目前各种信号标记材料,如聚合物点、磁性量子点、碳点、Pt-Ni(OH)2纳米片和钙钛矿纳米晶体等被用作信号载体来提高试纸条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但是,免疫层析试纸条的适用性始终受到纳米材料和抗体的一些不可控制因素的阻碍:(1)功能性纳米材料的制备通常需要有毒试剂,强化学试剂,高温和高压,这对环境有害且难以复制;(2)抗体和纳米材料之间的交联(被动吸附和共价偶联)不仅易受孵育参数(抗体的等电点,温度,离子浓度)的影响,而且抗体随机且非特异性地固定在材料的表面,这会削弱抗体的活性,并使生物传感器无法有效监控其预期的分析物。为了规避这些限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简便且环保的策略,以生产具有出色光学特性的替代载体,定向固定抗体,从而保留抗体的生物识别能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比色/荧光探针、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试纸条及应用。基于染料染色技术,使用刚果红或异硫氰酸荧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作为生物载体,通过标记抗体制备比色/荧光探针,该探针稳定,信号强且可以定向的结合抗体Fc片段,从而使Fa片段区域有效暴露,最大程度地保留生物活性,并且大大提高了灵敏度,这对于监控食品中的残留的玉米赤霉烯酮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比色/荧光探针,含有:
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和信号载体,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吸附于所述的信号载体上;
所述的信号载体为刚果红染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异硫氰酸荧光素染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可选的,所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粒径为598~609nm,金黄色葡萄球菌的OD600值为2.6;
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的浓度为1mg/mL;
所述的刚果红染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采用溶液浓度为1mg/mL的刚果红染色,异硫氰酸荧光素染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采用溶液浓度为1mg/mL的异硫氰酸荧光素染色。
可选的,比色/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包括:
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与刚果红染色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液混合或异硫氰酸荧光素染色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液混合,再经过蛋白封闭及离心重悬于缓冲液即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37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监测终端
- 下一篇:液晶天线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