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自动规避障碍物的多角度吸尘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47456.3 | 申请日: | 2021-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13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宗泽;黄绍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L11/24 | 分类号: | A47L11/24;A47L11/38;A47L11/40 |
代理公司: | 深圳天融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28 | 代理人: | 赵柱兰 |
地址: | 518100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规避 障碍物 角度 吸尘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自动规避障碍物的多角度吸尘设备,属于吸尘技术领域。包括吸尘设备外壳、支撑板、感应外壳、光滑膜、灵敏装置、转向动力装置、转向装置、多角度吸尘装置,所述多角度吸尘设备通过感应外壳的震动判定是否有障碍物,能够自主的避开障碍物进行吸尘,并且吸尘设备的外壳设计特殊,能够清理角落内的灰尘,具有操作简单,避障性能更强,清理角落更彻底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尘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可自动规避障碍物的多角度吸尘设备。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面最为流行的是圆形的扫地机器人,圆形的外观在机器人旋转时降低了尾部刮碰到障碍物的概率,可以最有效的避免机器本身和家中的家具受到损坏。不过其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众所周知一般居家环境中,墙边和角落是最容易藏污纳垢的,所以理论上圆形的扫地机器人应该无法有效清洁上述两个区域。而方形扫地机器人多出现在拖地机上面,方形的设计能够更好的贴合墙体及墙面直角部位,面对角落能实现更有效的清洁,解决了人工清洁死角的问题。但因为是方形设计,四个边角成尖形,很容易对居家环境中的家具造成损伤,虽然大多数都有感应器,降低了碰撞的机会,但是旋转时的碰撞还是在所难免的,同时方形设计也容易在狭窄的地方发生卡住无法行走的弊端,多角度的清洁和避免碰撞难以同步实现。
例如申请日为2019年3月14日,申请号为201910195040.9的中国专利,其公开的一种方便清理墙角的扫地机器人,其扫地机器人虽然在墙角的清理上做出了改进,但依旧没有对避障系统做出更优秀的改进,依然存在容易让扫地机器人卡在墙角或者狭窄的地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规避障碍物的多角度吸尘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自动规避障碍物的多角度吸尘设备,其特征在于:吸尘设备包括吸尘设备外壳、支撑板、感应外壳、光滑膜、灵敏装置、转向动力装置、转向装置、多角度吸尘装置,吸尘设备外壳通过减震弹簧与感应外壳连接,感应外壳外侧粘贴光滑膜,支撑板安装在吸尘设备外壳顶端,支撑板上表面安装灵敏装置,吸尘设备外壳内部底面一端安装转向动力装置,转向动力装置连接转向装置,吸尘设备外壳内部中端安装多角度吸尘装置,吸尘设备外壳内部另一端安装驱动动力装置,驱动动力装置连接驱动装置,吸尘设备外壳内部分别安装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感应外壳、光滑膜、灵敏装置、转向动力装置和转向装置组成一个可以感应外力的避障装置,通过灵敏装置的反馈,调整滚轮转向,从而调整整个吸尘设备的运动方向,光滑膜用于减少摩檫力,多角度吸尘装置可以吸地面和墙面的灰尘,驱动动力装置提供吸尘设备前进的动力,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别隔开吸尘设备外壳的内部空间,使得几个装置部件工作互不影响。
进一步的,灵敏装置包括限位块、转动杠杆、铜片、铜环、维稳弹簧、杠杆支撑轴、灵敏装置外壳、导线、电源,灵敏装置外壳通过紧固件安装在支撑板上表面,限位块安装在感应外壳上端下表面,杠杆支撑轴安装在灵敏装置外壳内部底面,杠杆支撑轴与转动杠杆转动连接,铜片一端粘贴在转动杠杆下端,灵敏装置外壳通过维稳弹簧与转动杠杆下端连接,铜片连接导线,铜环粘贴在灵敏装置外壳内部底面,铜环连接导线,与铜片连接的导线连接电源,与铜环连接的导线连接伺服电机。该吸尘设备前进工作时碰到障碍物,感应外壳通过减震弹簧传递位移偏差,限位块位置相对偏移,带动转动杠杆上端移动,导致转动杠杆下端移动,铜片与铜环接触、与导线、伺服电机和电源形成闭合回路,使转向动力装置连接电源开始工作,其中维稳弹簧保证转动杠杆能即时回到原始位置。
进一步的,限位块为环状中空形状,转动杠杆与杠杆支撑轴旋转处留有空隙,转动杠杆上端伸入限位块内部且不接触,铜片一端深入铜环内部且不接触。限位块为环状中空形状,使得感应外壳受到何处的力都能即时通过转动杠传递,转动杠杆与杠杆支撑轴旋转处留有空隙使得转动杠杆不仅转动要传递垂直向的力,也能水平偏移传递水平向的力,因而铜片一端深入铜环内部且不接触,保证灵敏装置的实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海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474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