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最大化生产丙烯的催化转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32113.X | 申请日: | 2021-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634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1 |
发明(设计)人: | 左严芬;许友好;舒兴田;杜令印;谢昕宇;郭秀坤;韩月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55/00 | 分类号: | C10G55/00;C10G69/00;C10G73/44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周建秋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最大化 生产 丙烯 催化 转化 方法 | ||
本公开涉及一种最大化生产丙烯的催化转化方法,该方法包括:S1、将重质原料油与温度在650℃以上的催化转化催化剂接触并在反应器的第一反应区中进行第一催化转化反应,得到第一混合物流;S2、将烯烃含量在50重量%以上的烃油原料在反应器的第二反应区中与所述第一混合物流接触并进行第二催化转化反应,得到反应油气和待生催化剂;S3、将反应油气进行第一分离,得到乙烯、丙烯、丁烯、第一催化裂化馏分油和第二催化裂化馏分油;将第一催化裂化馏分油进行第二分离得到富含烯烃的物流;并且将丁烯和富含烯烃的物流分别引入反应器中继续反应。本公开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丙烯产率,实现了石油资源的有效利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石油炼制及石油化工加工过程,具体地,涉及一种最大化生产丙烯的催化转化方法。
背景技术
石油化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为工业、农业、交通和国防等方面提供大量化工原料,而丙烯与乙烯则是构成现代石油化工最为重要的两大基础原料。但是随着油田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常规原油可供产量日趋减少,原油品质越来越差,趋于劣质化、重质化。丙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其主要用于制丙烯腈、环氧丙烷、丙酮等。乙烯和丙烯用以生产多种重要有机化工原料、生成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及多种精细化学品等,作为重要的化工中间物需求日益增长。
采用传统的蒸汽裂解制乙烯、丙烯路线,对轻烃、石脑油等化工轻烃需求量较大,而现有原油普遍偏重,化工轻油难以满足乙烯、丙烯原料的需求。研究机构预计从2018年到2026年,全球汽油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将低于1%,但丙烯增长约4%。合理利用炼厂流程中的高碳烯烃来裂解制乙烯、丙烯,即满足了石化企业提质增效的目标,又顺应能源转型的时代需求。
CN101092323 A中公开了一种采用C4-C8烯烃混合物为原料,在反应温度400-600℃,绝对压力为0.3-1.1KPa的条件下进行反应,经分离装置将C4馏分30-90重量%循环进反应器再次裂解制备乙烯和丙烯的方法。该方法重点通过C4馏分循环,提高了烯烃转化率,得到的乙烯和丙烯不少于原料烯烃总量的62%,但其乙烯/丙烯比较小,无法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而且反应选择性低,产物中丁烯含量大,且存在C4分离能耗等问题。
CN 101239878A中公开了一种采用碳四及以上烯烃的富烯烃混合物为原料,在反应温度400-680℃,反应压力为-0.09-1.0MPa,重量空速为0.1~50小时-1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产物乙烯/丙烯较低,低于0.41,随着温度升高乙烯/丙烯增加,同时氢气、甲烷和乙烷增多。
因此,本领域亟需一种新的催化转化方法以提高乙烯和丙烯的产量,改善乙烯和丙烯的选择性。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最大化生产丙烯的原料加工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最大化生产丙烯的催化转化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重质原料油与温度在650℃以上的催化转化催化剂接触并在催化转化反应器的第一反应区中进行第一催化转化反应,得到第一混合物流;
S2、将烯烃含量在50重量%以上的烃油原料在所述催化转化反应器的第二反应区中与所述第一混合物流接触并进行第二催化转化反应,得到反应油气和待生催化剂;所述第二反应区位于所述第一反应区的下游;
S3、将所述反应油气进行第一分离,得到乙烯、丙烯、丁烯、第一催化裂化馏分油和第二催化裂化馏分油;所述第一催化裂化馏分油的初馏点为大于20℃之间的任意温度,所述第二催化裂化馏分油的终馏点为小于550℃之间的任意温度,所述第一催化裂化馏分油和所述第二催化裂化馏分油之间的切割点为140-250℃之间的任意温度,将所述第一催化裂化馏分油进行第二分离得到富含烯烃的物流;并且将所述丁烯和所述富含烯烃的物流分别引入所述催化转化反应器中继续反应。
可选地,步骤S3中,引入所述催化转化反应器中继续反应的所述丁烯先于所述重质原料油的物流与所述催化转化催化剂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321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