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火电厂外送多管网供热供冷系统及运行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020437.1 | 申请日: | 2021-0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3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 发明(设计)人: | 杨豫森;李卫东;王保民;黄永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D3/10 | 分类号: | F24D3/10;F24F5/00;F17D1/02;F17D1/06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王艾华 |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电厂 外送多 管网 供热 系统 运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电厂外送多管网供热供冷系统及运行方法,包括发电机组、水处理系统、纯净水制水系统、压缩空气系统以及制冷系统,还包括外送多管网多工质输送管线,所述外送多管网多工质输送管线中的管道采用耐高低温的特种钢材、PVC、复合材料中任意一种或组合,所述管道外包覆保温层,输送工质热水、冷水、蒸汽、压缩气体工质中进行切换;将城市用热能、冷能、蒸汽以及压缩气体集成在一个厂区,提高火力发电机组的利用效率,同时能有效减少其他供热厂、蒸汽气源以及压缩气体场站的建设;有利于实现集中供能和优化配置;利用不同介质不同使用周期,实现用同一管线输送载有不同能量的介质,能提高管线的利用率,降低投建设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区域能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火电厂外送多管网供热供冷系统及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力工业发展的速度和新技术的应用,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2005年底,全国装机和用电量分别达到50841万kW和24747亿kWh,其中火电装机容量为38 413万kW,占总装机容量的75.6%,但即便如此,电力供应紧张的形势仍未得到彻底缓解。2020年原计划装机9亿kW将可能调整到10亿kW,煤电装机可能从58000万kW调整到65000万kW。当前,由于大规模建设火电厂,煤、电、运、水资源供应和可承受的环境容量全面趋紧,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火力发电面临着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另外一方面,随着近几年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快速增加,从北方到南方均出现了火电装机容量过剩的问题,很多火电机组出现了压负荷运行,个别风电光伏发达的西北地区甚至出现了火电机组全年运行小时数低于3000小时的窘境。众多火电机组从地方纳税大户变为亏损大户。
即使众多火电厂通过供热改造,南方火电厂甚至引入区域制冷管网,但这些管网的热用户或冷用户,在冬季的供热负荷和夏季的供冷负荷存在巨大差异,而且很多新建区域的火电厂区域供冷项目由于建筑实际使用的冷负荷发展缓慢,众多项目都是规划很宏伟,但实际运行效益很差,多数项目是亏损运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火电厂外送多管网供热供冷系统及运行方法,能提高电厂的运行时间和设备利用率,有利于实现集中供能和优化配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火电厂外送多管网多工质输送系统,包括发电机组、水处理系统、纯净水制水系统、压缩空气系统以及制冷系统,还包括外送多管网多工质输送管线,所述外送多管网多工质输送管线中的管道采用耐高低温的钢材、PVC、复合材料中任意一种或组合,所述管道外包覆保温层,所述管线输送工质热水、冷水、蒸汽、压缩气体工质中进行切换。
所述外送多管网多工质输送管线的输送管线数量大于二;所述输送管线中设置至少两条不同管径的输送管道,不同管径的输送管道并行设置。
所述外送多管网多工质输送管线其中一条管线分别连接火力发电机组的热水输出口和冷水输出口,冬季所述管线接通热水输出口时用于输送区域供热热水,夏季所述管线接通火力发电机组的冷水输出口用于输送区域供冷冷水。
所述外送多管网多工质输送管线其中一条管线连接火力发电机组的蒸汽输出口和压缩空气输出口,所述管线通往工业用户,作为为连接火力发电机组和工业用户的工业蒸汽或压缩空气管网。
所述外送多管网多工质输送管线其中一条管线连接火力发电机组的纯净水出口或富氢水出口,用于输送火电厂生产的纯净水或富氢水,供应给城市建筑、家庭及工商业用户。
所述外送多管网多工质输送管线其中一条管线连接火力发电机组的热水出口,作为热水管线用于向用户输送生活热水。
所述外送多管网多工质输送管线其中一条管线连接火力发电机组的压缩空气出口,用于向工业用户输送工业用压缩空气。
所述外送多管网多工质输送管线布置于城市地下公共管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204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CN和PCA的电机故障诊断方法、电子设备及介质
- 下一篇:压电振动马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