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轮胎在审
| 申请号: | 202080035831.6 | 申请日: | 2020-05-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25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本田真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 主分类号: | B60C13/00 | 分类号: | B60C13/00;B60C9/08;B60C1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轮胎 | ||
充气轮胎(10)的胎体(40)的主体部(41)和折回部(42)的局部由多张帘布层(41a)、帘布层(41b)、帘布层(42a)、帘布层(42b)构成。充气轮胎(10)包括:胎圈包布(70),其以覆盖胎圈芯(61)和胎圈填胶(62)的方式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经由胎圈芯(61)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以及嵌入件(80),其设于胎圈填胶(62)与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的胎圈包布(70)之间。在设有嵌入件(80)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中,胎侧橡胶(31)的厚度(D1)、厚度(D2)与将主体部(41)和折回部(42)合并而得到的帘布层厚度大致相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较高的转向性能的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在安装于四轮汽车的充气轮胎(以下,称为轮胎)中,已知以转向性能的提高为目的而在胎侧部设置由多根帘线的涂胶而成的布构成的胎侧加强层的构造(参照专利文献1)。
这样的胎侧加强层从设于胎面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跨至胎圈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端地设置。由此,胎侧部的刚度提高,因此能够提高车辆的转向中的抓地力和响应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747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随着车辆的性能提高,要求转向性能的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要求转向中的轮胎性能(抓地力等)的极限区域的操纵性(以下,称为极限区域操纵性)的提高。
通常,通过实现转向开始时的小转向角区域中的轴向力提高,实现进入转角之后的大转向角区域中的胎面部的剪切变形的适当化,能够期待抓地力和响应性等的性能提高。
而且,为了提高极限区域操纵性,使胎面部的接地面有效地发挥功能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为了提高轴向力,促进胎面部的剪切变形成为要点。作为这样的促进胎面部的剪切变形的方法,能够举出提高轮胎的主体刚度。
然而,若轮胎的主体刚度提高,则转向中的轮胎的衰减性(轮胎径向的轮胎的挠曲容易度)降低,因此难以维持在转向中的对轮胎施加有载荷的状态下的车辆的姿势。因此,横向力(Fy)的时间依赖性降低。
于是,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高水平兼顾转向中的轴向力提高和车辆的姿势维持的容易性的轮胎。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轮胎(充气轮胎10)包括:胎面部(胎面部20),其与路面接触;胎侧部(胎侧部30),其与所述胎面部相连,位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径向内侧;胎圈部(胎圈部60),其与所述胎侧部相连,位于所述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以及胎体(胎体40),其形成轮胎骨架,其中,所述胎圈部包含胎圈芯(胎圈芯61)和设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胎圈填胶(胎圈填胶62),所述胎体具有主体部(主体部41)和与所述主体部相连且经由胎圈芯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的折回部(折回部42),所述主体部和折回部的局部至少由多张帘布层(帘布层41a、帘布层41b、帘布层42a、帘布层42b)构成,该轮胎包括:第1加强构件(胎圈包布70),其以覆盖所述胎圈芯和所述胎圈填胶的方式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经由所述胎圈芯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以及第2加强构件(嵌入件80),其设于所述胎圈填胶与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的所述第1加强构件之间,在设有所述第2加强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中,设于所述胎体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侧橡胶(胎侧橡胶31)的厚度(厚度D1、厚度D2)与将由多张帘布层构成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折回部合并而得到的帘布层厚度大致相同。
附图说明
图1是充气轮胎10的剖视图。
图2是充气轮胎10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充气轮胎10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358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提供成像设备的操作设置的控制器和方法
 - 下一篇:碳-碳键形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