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电机用转子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15503.X | 申请日: | 2020-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9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森田武;井手上薰树;渡边裕太;堂园健次;池邨将史;神谷敏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爱信;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1/28 | 分类号: | H02K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姜越;闫月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电机 转子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实现一种旋转电机用转子的制造方法,能减少相互作用于转子铁芯与筒状部的径向负载因轴向位置引起的偏差。旋转电机用转子(1)具备转子铁芯(2)和支承转子铁芯的铁芯支承部件(3),在铁芯支承部件具备形成为筒状的筒状部(11)以及相对于非旋转部件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从径向(R)的内侧支承筒状部的支承部(12),使用形成为使嵌合面部(A2)的包含在径向观察下与连接区域(A1)重叠的重叠区域(A3)的特定区域(A4)的直径(D1)、小于嵌合面部(A2)的特定区域(A4)以外的区域亦即一般区域(A5)的直径(D2)的铁芯支承部件(3),在使转子铁芯膨胀的状态下,将铁芯支承部件相对于转子铁芯向径向的内侧插入,然后使转子铁芯(2)相对于筒状部(11)相对地收缩,使筒状部(11)的外周面(F1)与转子铁芯的内周面(F2)嵌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转子铁芯、以及支承上述转子铁芯的铁芯支承部件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下,对背景技术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括号内的符号或者名称是现有技术文献的符号或者名称。上述旋转电机用转子的现有例被记载于日本特开2013-095390号公报(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旋转电机用转子中,铁芯支承部件(转子支承部件22)具备形成为筒状的筒状部(转子保持部25)、以及从径向内侧(R1)支承筒状部的支承部(径向延伸部26)。在这样的旋转电机用转子中,支承部与筒状部的轴向的一部分的区域亦即连接区域连接,并且形成为从连接区域向径向的内侧延伸。而且,是转子铁芯的内周面与筒状部的外周面嵌合来制造旋转电机用转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95390号公报
如上述那样,在使转子铁芯的内周面与筒状部的外周面嵌合的情况下,例如有时通过热压配合等将转子铁芯紧固在筒状部。在进行这样的热压配合的情况下,在将转子铁芯加热并使其膨胀的状态下向转子铁芯的径向内侧插入筒状部之后,使转子铁芯冷却并使其收缩从而进行嵌合。这样在使转子铁芯与筒状部嵌合的情况下,对转子铁芯与筒状部相互作用径向的负载。此时,在筒状部的远离与支承部的连接区域的区域中,允许筒状部向径向内侧稍微变形,所以存在相互作用于转子铁芯与筒状部的径向负载减弱的趋势。与此相对,在筒状部的接近与支承部的连接区域的区域中,因支承部的存在而筒状部无法向径向内侧变形,所以相互作用于转子铁芯与筒状部的径向负载不会减弱。因此,在接近与支承部的连接区域的区域的径向负载与其它的区域相比相对变大,容易在该区域产生应力集中。转子铁芯通过层叠薄板而构成,所以若对轴向的一部分的区域作用大的径向负载而产生应力集中,则存在产生一部分的薄板变形等问题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期望实现能够减少相互作用于转子铁芯与筒状部的径向负载因轴向位置引起的偏差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制造方法。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电机用转子具备转子铁芯、和支承上述转子铁芯的铁芯支承部件,上述铁芯支承部件具备形成为筒状的筒状部、以及相对于非旋转部件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从径向的内侧支承上述筒状部的支承部,该旋转电机用转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结构是以下方面:使用上述铁芯支承部件,该铁芯支承部件被形成为,上述支承部与上述筒状部的轴向的一部分的区域亦即连接区域连接,并且形成为从上述连接区域向上述径向的内侧延伸,将上述筒状部的外周面的、在沿着上述径向的径向观察下与上述转子铁芯重叠的部分设为嵌合面部,上述嵌合面部的包含在上述径向观察下与上述连接区域重叠的重叠区域的特定区域的直径小于上述嵌合面部的上述特定区域以外的区域亦即一般区域的直径,在以上述转子铁芯的内周面的直径大于上述一般区域的直径的方式使上述转子铁芯膨胀的状态下,将上述铁芯支承部件相对于上述转子铁芯向上述径向的内侧插入,然后,使上述转子铁芯相对于上述筒状部相对地收缩,而使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外周面与上述转子铁芯的上述内周面嵌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爱信;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爱信;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155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口腔和印模的复合扫描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有机发光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