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RFID标签及其航空救生衣和其状态监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3155246.6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441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刘瑞;韦艺;李海军;陈新锋;张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K19/077 | 分类号: | G06K19/077;B63C9/20;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0 | 代理人: | 赵宇 |
地址: | 1000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rfid 标签 及其 航空 救生衣 状态 监控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RFID标签及其航空救生衣和其状态监控系统,属于航空器适航管理领域。该装置主要包括RFID标签和紧固条。其中所述的RFID标签粘贴在航空救生衣表面,在其上保护层和下保护层之间添加了成对折状态的紧固条,分为上下条,使集成电路芯片位于上下条结构中;所述的紧固条开放端与座椅或专用储物柜或行李架中的特定位置采用物理连接的方式相连。当航空救生衣发生位移时,紧固条能够迅速破坏RFID标签的集成电路芯片,使得检查人员能够快速的进行救生衣在位状态检查,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检查时间,杜绝了因救生衣丢失所造成的航空器不适航的情况,减少因救生衣丢失带来的航班异常。且这种RFID标签不会对紧急情况下救生衣的取用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航空器适航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RFID标签及其航空救生衣和其状态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近五年国内注册在用航空器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依据CCAR-121部运行的航空公司在用航空器数量2019年底为3709架,十年间国内在用运输航空器共增加2291架,平均年增长率为10.09%。随着国内机队规模持续增长,保持航空器的持续适航能力是航空器运行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也是确保民航乘客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航空救生衣是为了在民用航空器在海上迫降时使用的救生用品,因为海上迫降会由于落水的速度很高而发生解体,所以每个乘客都必须配备满足适航要求的救生衣,且需要在乘客便于取用的位置储存救生衣。因此,航空器救生衣是否在规定的位置(如在每个经济舱座椅下方、在每个公务舱座椅副手内、在行李架制定位置)是民用航空器持续适航能力的重要因素。
为了在的在民航维修中需要持续追踪每个工具的使用情况,因此工具的使用、标定、借出、归还等工作流程较为繁琐。工具使用及管理中的“三清点”需要耗费花费大量时间。加之大量计量工具需要定期标定,防止超期使用,工具管理负荷不断增加,不断增加人为差错的隐患。因此,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维修工具的科学管理,对确保生产安全、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工作强度、降低人为差错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物联网技术在工具管理方面的优势包括防止工具丢失、降低工具出入库时间,降低人力成本、自动化管理工具,避免人工差错及实现工具精细化追踪管理,快速定位工具。通过在工具上加装无源电子标签可以完成对工具的出入库管理。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为您节省管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将工具的基本信息在工作人员的电脑设备上显示出来,方便进行统计及查询。
因此,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救生衣防丢失的科学管理,对确保民航生产安全、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工作强度、降低人为差错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物联网技术在物品识别方面的优势在于非接触、批量识别。通过在救生衣上加装无源电子标签,并对现有普通电子标签进行一定改造,可以有效支撑对航空救生衣在位状态的快速管理,确保民用航空器持续适航,减少救生衣丢失所造成的不安全事件。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产品在民航维修过程中,需要在每个航班后耗费大量人力和精力对航空救生衣状态进行检查的问题,以及检查过程中人为的差错频繁出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RFID标签,以及带有这种RFID标签的航空救生衣及其状态监控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检测效率,减少工作强度,降低人为差错,更好的保障航空安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RFID标签,包括集成电路芯片,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紧固条,其中紧固条成对折状态,分为上下条,其中集成电路芯片夹在对折的紧固条的上下条中间。
可选地,紧固条对折线宽度小于所述集成电路芯片在对折线方向的宽度;
紧固条对折的上下条长度均长于所述集成电路芯片的长度,并且上下条的端头均分别露出于RFID标签之外。
可选地,紧固条的对折边紧贴集成电路芯片侧边;
紧固条的对折边处于集成电路芯片侧边中间位置。
可选地,紧固条其上下条的端头设有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1552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缝隙拼接显示屏
- 下一篇:轴承导瓦无线测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