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反馈控制除湿量的固体除湿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3033404.0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758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柱;王清勤;赵乃妮;朱荣鑫;孟冲;刘茂林;邓月超;谢琳娜;赵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26 | 分类号: | B01D5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武君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馈 控制 除湿 固体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反馈控制除湿量的固体除湿系统,属于空气除湿技术领域。其包括壳体内设置的过滤装置,送风装置,消声静压装置,固体除湿装置和混流静压装置;壳体内还设有调节阀,传感器和流量计。其控制方法:通过送风装置使空气从进风口Ⅰ进入,调节阀A控制进入系统内的空气总量,然后经过滤装置;通过调节阀B的空气进入固体除湿装置除湿后,通过调节阀C进入混流静压装置与直接通过调节阀D的空气进行混合,然后通过出风口Ⅰ流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反馈控制除湿量的固体除湿系统是一种可调节除湿量的除湿装置,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现除湿量的精准控制;且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在空气除湿技术领域,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除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反馈控制除湿量的固体除湿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主要的空气除湿方式有溶液除湿、固体吸附除湿、转轮除湿和冷凝除湿,转轮除湿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但处理风量小;溶液除湿存在吸湿剂腐蚀问题,溶液除湿空调系统性能一般较低,且冷却水消耗量较大;冷凝除湿需要额外利用电能等生产低温冷水,增加系统能耗,且除湿后空气温度较低,一般还需要再热过程提高空气温度,进一步增加了能耗。而固体吸附除湿具有处理风量大、适用范围广等优势,非常适合用在大风量需求的系统中,如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数据中心自然冷源(空气)直接利用等。
然而,目前各类除湿,均无法实现除湿量的精准控制。以用于数据中心空调系统的送风空气除湿的典型场景为例,数据中心IT设备冷却空气的湿度一旦超标就很容易在元件或电介质材料表面形成水膜,以致造成“导电小路”和出现飞弧,会严重降低电路可靠性;有些塑料及橡胶产品,由于吸水,会产生变形甚至损坏;如果空气过于干燥,会产生严重的静电,同样使精密的IT设备受损。因此,需要对空气进行精准除湿,使其满足数据中心冷通道或机柜进风区域相对湿度(40%~60%)的要求。
此外,为了保证除湿效果,在除湿设计时,都会按照被除湿空气的最不利情况(湿度最大)设计除湿床的除湿量。继续以上述场景为例,当被除湿空气为室外空气时,室外空气的湿度是时刻变化的,而且出现最不利除湿的情况时间较少,绝大部分时间除湿床处于小除湿量的运行状态,使得空气被过度除湿,使空气超出允许湿度范围,造成空气干燥。若为了使空气回到允许湿度范围,还需要再次加湿,增加了系统复杂程度,也增加了系统能耗。同时,在空气过度除湿运行状态下,由于除湿床具有阻力,除湿量需求不大,在同样风量的空气进入除湿床情况下,相当于增加了风机的无用能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反馈控制除湿量的固体除湿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反馈控制除湿量的固体除湿系统,包括壳体,壳体开设有进风口Ⅰ和出风口Ⅰ,所述壳体内包括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过滤装置,送风装置,消声静压装置,固体除湿装置和混流静压装置;
所述消声静压装置包括两个出风口Ⅱ,所述混流静压装置包括两个进风口Ⅱ,所述消声静压装置的第一出风口Ⅱ与所述固体除湿装置的进风口Ⅲ相连接,所述固体除湿装置的出风口Ⅲ与所述混流静压装置的第一进风口Ⅱ相连接,所述消声静压装置的第二出风口Ⅱ与所述混流静压装置的第二进风口Ⅱ相连接;
所述过滤装置的进风口Ⅳ端设有调节阀A,所述第一出风口Ⅱ与所述进风口Ⅲ之间设有调节阀B,所述出风口Ⅲ与所述第一进风口Ⅱ之间设有调节阀C,所述第二出风口Ⅱ与所述第二进风口Ⅱ之间设有调节阀D;
所述第一出风口Ⅱ与所述调节阀B之间,所述出风口Ⅲ与所述调节阀C之间,所述混流静压装置的出风口与所述出风口Ⅰ之间,均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述调节阀B与所述进风口Ⅲ之间,所述调节阀D与所述第二进风口Ⅱ之间,均设有流量计;
所述送风装置,调节阀A,调节阀B,调节阀C,调节阀D,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流量计均与智能监控系统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进风口Ⅰ和出风口Ⅰ处均设有防雨百叶风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0334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不易变形的真丝和服腰带
- 下一篇:一种便于控制进料温度的石脑油芳烃抽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