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伴热电缆铠装挤出各组份微张力同步控制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2885672.9 | 申请日: | 2020-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600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戴礼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市恒鑫电缆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挤出 各组 张力 同步 控制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伴热电缆铠装挤出各组份微张力同步控制机构,涉及伴热电缆挤出技术领域,该伴热电缆铠装挤出各组份微张力同步控制机构,包括导线挤出系统、绝缘套挤出系统和外护套挤出系统,所述导线挤出系统、绝缘套挤出系统和外护套挤出系统的挤出口位置处均沿材料拉出方向依次设置导向辊机构和牵引轮机构,牵引轮机构由驱动电机驱动牵引,导线挤出系统、绝缘套挤出系统和外护套挤出系统的导向辊机构和牵引轮机构之间均设置张力控制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计算机、速率传感器、距离传感器、限位轮、反光贴片、弹性连接架和变频器,保证材料挤出后张力既不会过松也不会过紧,解决了电缆挤出工艺中各组份的张力存在不足或过度张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伴热电缆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伴热电缆铠装挤出各组份微张力同步控制机构。
背景技术
伴热电缆通过伴热媒体散发一定的热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热交换补充被伴热管道的损失,以达到升温、保温或防冻的正常工作要求。伴热电缆接通电源后,电流由一根线芯经过导电的PTC材料到另一线芯而形成回路,电能使导电材料升温,其电阻随即增加,当芯带温度升至某值之后,电阻大到几乎阻断电流的程度,其温度不再升高,与此同时电热带向温度较低的被加热体系传热形成伴热。
伴热电缆基本上由线芯、绝缘层、屏蔽层和外护套组成,细钢丝编织铠装前的线芯、绝缘层以及细钢丝编织铠装后的外护套在挤出作业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电缆各组份的张力,如果伴热电缆各组分的张力不足会导致材料弯曲包覆的部分出现下垂、堆积和空管的情况,如果伴热电缆各组分的张力过度会导致材料过度拉紧出现受损的情况,从而成品伴热电缆的弯曲性能和品质会受到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供了一种自动控制张力的伴热电缆铠装挤出各组份微张力同步控制机构,保证整体生产线上的张力适配,张力均匀,避免了各组分处于过度松弛和张紧的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伴热电缆铠装挤出各组份微张力同步控制机构,解决了电缆挤出工艺中各组份的张力存在不足或过度张紧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伴热电缆铠装挤出各组份微张力同步控制机构,包括导线挤出系统、绝缘套挤出系统和外护套挤出系统,所述导线挤出系统、绝缘套挤出系统和外护套挤出系统的挤出口位置处均沿材料拉出方向依次设置导向辊机构和牵引轮机构,所述牵引轮机构由驱动电机驱动牵引,所述导线挤出系统、绝缘套挤出系统和外护套挤出系统的导向辊机构和牵引轮机构之间均设置张力控制机构,所述张力控制机构包括计算机、速率传感器和距离传感器,所述速率传感器下方设置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限位轮,所述限位轮周面上设置反光贴片,所述限位轮位于拉出的材料上方,所述反光贴片的光信号输送至速率传感器转换成电信号,所述速率传感器的电信号输送至转速显示系统并显示,所述转速显示系统的脉冲信号输送至转速监测系统,所述转速监测系统与计算机通信并传输数据。
所述距离传感器位于拉出的材料下方,所述距离传感器的电信号通过转换器输送至计算机,所述转换器与计算机通信连接,所述计算机通过变频器自动控制驱动电机的转速,所述牵引轮机构的夹持高度高于导向辊机构的夹持高度,所述牵引轮机构位置处拉出的材料沿拉出方向斜向上拉出形成坡度,所述导向辊机构的上导向辊通过弹性连接架连接,所述导向辊机构的下导向辊通过固定连接架连接。
优选的,所述速率传感器为光电式转速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距离传感器为超声波测距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转速显示系统为转速表示器。
优选的,所述转速监测系统为转速监测仪。
优选的,所述转换器为RS-232转485转换器。
(三)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市恒鑫电缆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芜湖市恒鑫电缆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8856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