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火龙果气生根诱导培育及压枝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581203.8 | 申请日: | 202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809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开义;杨福孙;张瀚;王立凡;许睿;舒淑秋;温诗怡;吉昌磊;李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20 | 分类号: | A01G2/20;A01G7/06;C05G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汇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4 | 代理人: | 张燕 |
地址: | 570100 海南省***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龙果 生根 诱导 培育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火龙果气生根诱导培育及压枝装置,包括防虫网、主壳体、固定架、托片、营养瓶和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主壳体具体为放置营养瓶用壳体,其上下端分别螺纹安装有防虫网及托片,固定架粘贴固定于主壳体外侧,固定架上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将装置挂于火龙果枝条上,利用营养瓶及装置的自身重力对火龙果进行压枝,在火龙果枝条上适宜部位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和萘乙酸,从而诱导气生根生长进入营养瓶中,在进行压枝的同时对火龙果气生根进行诱导培育,从而增大火龙果的产量,优化火龙果的生长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火龙果气生根诱导培育及压枝装置。
背景技术
火龙果为多年生攀援性的多肉植物。植株无主根,侧根大量分布在浅表土层,同时有很多气生根,可攀援生长。,气生根是火龙果在生长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火龙属于浅根作物,增加气生根的数量及面积对火龙果的生长有相当大的作用。
压枝则是火龙果栽培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增产方法,是指将枝条压弯,压弯处会冒出几个小侧芽,保留2-3个小侧芽促进后期生长。这样当年就能开花,结果的速度较快。而传统的火龙果压枝通常采取人工手段,较易对火龙果枝条叶肉造成损害。
鉴于以上,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火龙果气生根诱导培育及压枝装置,解决传统人工压枝对火龙果枝条叶肉造成损害的问题,在进行持续压枝的同时对火龙果气生根进行诱导培育,从而增大火龙果的产量,优化火龙果的生长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火龙果气生根诱导培育及压枝装置,包括防虫网、主壳体、固定架、托片、营养瓶和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为上下端开口,并设置有内螺纹的圆柱壳体,所述营养瓶放置在主壳体内部,所述托片用于固定营养瓶,所述防虫网与主壳体上端通过螺纹连接,所属托片与主壳体下端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固定架固定在主壳体外侧,其上端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通过螺柱与通孔的作用与固定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顶端设置有卡扣,所述第二连接杆顶端设置有卡槽。
优选的,所述卡扣与连接杆螺纹连接,其长度为0.5-0.7cm之间,所述卡扣伸出连接杆的长度可通过旋转进行调整,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通过卡扣、卡槽进行卡接。
优选的,所述主壳体采用塑料材质,其上下部分均设置有1cm螺纹段,中间部分则设置为可视的网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防虫网为上下开口的圆锥型,其具体为20-120目的尼龙网制成。
优选的,所述主壳体的高度在10-12cm之间,其内部空间不小于营养瓶的尺寸。
优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的卡头尺寸与卡槽宽口端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上部在火龙果枝条上适宜部位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和萘乙酸,从而诱导气生根生长进入营养瓶中,利用营养瓶以及装置自身重力,对火龙果枝条形成持续向下的压力,在进行压枝的同时对火龙果气生根进行诱导培育,从而增大火龙果的产量,优化火龙果的生长质量。
2、本实用新型防虫网及外螺纹垫片均可旋转取出,方便清洗,旋开垫片,可更换不同规格重量的营养瓶,以对不同承受力的枝条进行压枝,能更好的保护枝条不受损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接杆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安装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大学,未经海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812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输送开合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双色选择性电镀门拉手饰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