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自循环冷却功能的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33527.2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518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慧;邓春志;王永恒;李彦祥;闫晗;张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龙创电机技术创新有限公司;卧龙电气(上海)中央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9/19 | 分类号: | H02K9/19;H02K5/20;H02K9/193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6 | 代理人: | 王晓燕 |
地址: | 3123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循环 冷却 功能 电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循环冷却功能的电机,涉及电机领域。现有电机冷却方案通常采用外部的冷却水泵或油泵作为冷却介质的动力源,实现对电机的冷却,额外的水泵或油泵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结构复杂、增加供电消耗。本实用新型包括机壳、转子和定子,机壳上设有环绕的冷却流道,冷却流道设有冷却液出口,转轴非轴伸端的一侧连接固定有叶轮,叶轮位于机壳的叶轮腔,叶轮腔设有冷却液入口,叶轮腔与冷却流道入口连通。冷却液通过冷却液入口在叶轮的旋转下吸入叶轮腔,然后进入冷却流道,再经冷却流道的冷却循环从流道冷却液出口排出进行再冷却循环,可方便利用电机动力实现冷却循环,不需要额外动力进行控制,简化了冷却系统结构,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循环冷却功能的电机。
背景技术
电机在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过高的温度如果不能排出会使电机的损耗增加,降低电机的效率,甚至使电机绝缘破坏,永久损坏电机,为了解决发热问题,现有的方案通常采用外部的冷却水泵或油泵作为冷却介质的动力源,使冷却介质环绕机壳流动,实现对电机的冷却,额外的水泵或油泵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使系统更为繁琐复杂、增加独立供电、消耗更多的电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方案进行完善与改进,提供一种具有自循环冷却功能的电机,以简化冷却系统,降低成本为目的。为此,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自循环冷却功能的电机,包括机壳、转子和定子,转子中心的转轴通过轴承可转动地设于机壳内,所述的定子设于转子外周并固定于机壳内,所述的转轴包括轴伸端和非轴伸端,所述的机壳上设有环绕的冷却流道,所述的冷却流道设有流道冷却液入口和流道冷却液出口,所述的机壳上位于转轴非轴伸端的一侧设有叶轮腔,其内设有叶轮,叶轮连接固定于转轴的非轴伸端,所述的叶轮腔设有腔体冷却液入口和腔体冷却液出口,所述的腔体冷却液出口与流道冷却液入口连通。冷却液通过腔体冷却液入口在叶轮的旋转下吸入叶轮腔,并通过腔体冷却液出口进入冷却流道,再经冷却流道的冷却循环从流道冷却液出口排出进行再冷却循环,可方便地利用电机叶轮的动力实现冷却循环,不需要额外的动力进行控制,可有效简化冷却系统结构,降低成本。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叶轮为离心叶轮,包括位于叶轮外周的排出侧和位于叶轮中心部的吸入侧,所述的腔体冷却液出口位于叶轮腔的外周,所述的腔体冷却液入口位于叶轮的吸入侧。离心叶轮为中心吸入,外周排出,与机壳的冷却流道的连接结构更加简单,冷却液循环效果好。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叶轮腔与电机内部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隔离。可有效防止冷却液进入电机内部。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冷却流道从电机非轴伸端的机壳外周排布到电机轴伸端的机壳外周。分布范围广,能对电机内部实现全范围冷却,冷却效果好。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冷却流道为螺旋环绕结构。加工方便,冷却效果好。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冷却流道的截面为矩形截面,矩形的长度方向为电机轴向。可有效缩短冷却流道的长度,与机壳内侧的冷却接触面广,冷却效果好。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流道冷却液出口位于冷却流道在电机轴伸端的末端,其出口方向垂直于机壳外周面。相比于从轴伸端的端侧出口,结构更简单,冷却液回流流程更短,且能有效避免与轴伸端连接对象发生干涉。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转子与定子之间存在气隙。使转子在定子内可以转动,转子的转动带动转轴以及叶轮转动。
有益效果:在电机叶轮的驱动下,冷却液通过腔体冷却液入口吸入叶轮腔,并通过腔体冷却液出口进入冷却流道,再经冷却流道的冷却循环从流道冷却液出口排出进行再冷却循环,可方便地利用电机叶轮的动力实现冷却循环,不需要额外的动力进行控制,可有效简化冷却系统结构,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龙创电机技术创新有限公司;卧龙电气(上海)中央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龙创电机技术创新有限公司;卧龙电气(上海)中央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335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田间样方标准取土和地膜的辅助装置
- 下一篇:椅子组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