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168455.8 | 申请日: | 2020-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0922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 发明(设计)人: | 滕怀平;赖喜锐;岳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尔能环保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G5/027 | 分类号: | F23G5/027;F23G5/20;F23G5/44;F23G5/46;F23G7/06;F23J15/02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郭小红;陈晨 |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体 废弃物 处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包括进料装置、热解装置,所述热解装置包括滚筒筛热解炉和驱动装置,所述滚筒筛热解炉包括含有炉腔的外炉体,所述外炉体包括炉头、炉尾,置于所述炉腔中的内滚筒筛,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内滚筒筛旋转;所述进料装置与滚筒筛热解炉的炉头相连,用于将物料送入内滚筒筛中;所述处理系统还包括热源循环系统,用于向炉腔中供应热的惰性气体。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可使物料与热气体直接接触,受热均匀,换热效率高,处理效率高,且密封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延续,社会化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都会产生废弃物;产品生命周期的产品的规划、设计、原材料采购、制造、包装、运输、分配和消费环节也会产生固体废弃物,而被丢弃的废弃物有可能成为生产的原材料、燃料或消费物品。特别是电池、电路板、油漆桶等主要含有有机物与金属材料的固体废弃物,由于这些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价值的金属,因此,具有回收处理价值。
目前,现有技术中采用热解法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即通过在控氧或无氧的条件下,对物料进行热解,获得热解产物,但这些方式为了避免氧气进入,通常为隔套间接加热(例如,在热解设备外壁上安装加热装置),热效率较低;同时,获得的热解产物,后续还需要额外添加破碎、筛分或分选等设备做进一步分离;此外,对于锂电池的正极材料来说,很容易在温度过高时与贵金属成分发生铝热反应,即使采取了严格的控温措施,铝箔和三元粉也容易在热解过程中局部超温,从而引发连串的铝热反应,瞬间高温可以烧穿热解窑炉,甚至引发爆炸。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的一种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可提高物料处理效率,简化系统结构。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包括进料装置、热解装置,所述热解装置包括滚筒筛热解炉和驱动装置,所述滚筒筛热解炉包括含有炉腔的外炉体,所述外炉体包括炉头、炉尾,置于所述炉腔中的内滚筒筛,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内滚筒筛旋转;所述进料装置与滚筒筛热解炉的炉头相连,用于将物料送入内滚筒筛中;所述处理系统还包括热源循环系统,用于向炉腔中供应热的惰性气体惰性。
为了将热解后的物料在滚筒筛热解炉中进行分离,内滚筒筛上的网孔从炉头至炉尾沿轴向设置相同或者不同孔径的网孔。
为了收集排出热解后的物料,在外炉体上设置出料口。
为了更好的使物料沿着所述内滚筒筛的轴向运动,在内滚筒筛上布置有拨料板。
为了确保炉腔内有上升的热气流,能够将内滚筒筛中的物料流化,在外炉体上设置进气口和排气口,排气口设置在炉头上部,进气口设置在炉尾下部。
为了确保进入炉腔中的气体均匀分布,所述热源循环系统包括进气布风装置,进气布风装置设于外炉体与内滚筒筛之间的炉腔中。
进一步地,所述热源循环系统还包括一级除尘器、循环风机,一级除尘器的一端与排气口连接,一级除尘器的另一端与循环风机的一端连接,循环风机的另一端与进气口的一端连接,进气口的另一端与进气布风装置连接。
为了保持炉腔中的压力稳定,电池材料处理系统还包括分压处理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分压处理系统包括线路阀、二级除尘器、燃烧室、尾气处理装置,其中,线路阀的一端与热源循环系统相连,线路阀的另一端与二级除尘器的一端相连,二级除尘器的另一端与燃烧室的一端相连,燃烧室的另一端与尾气处理装置相连。
为了保证进入炉腔中热气流的温度以及对热解后的可燃气体充分利用,在分压处理系统与热源循环系统之间设置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用于将所述燃烧室排出的烟气温度传递给所述热源循环系统中的惰性气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尔能环保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威尔能环保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684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一次性脑科引流装置
- 下一篇:一种建筑施工高空作业安全防护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