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机器人充电桩防护罩有效
申请号: | 202022106212.1 | 申请日: | 202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839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守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荣电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31 | 分类号: | B60L53/31;F16F15/067 |
代理公司: | 六安市新图匠心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9 | 代理人: | 朱小杰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机器人 充电 防护罩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机器人充电桩防护罩,包括充电桩主体,所述充电桩主体的顶部内壁周圈固定套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壳体和充电桩主体的顶部壳体内圈均活动套设有两个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护板,且固定杆的中部外圈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防护板的顶部壳体设有第一橡胶块,所述固定杆的底端铰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固定杆的一端铰接有安装板,两个所述安装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壳体均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远离安装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护板,且四个所述横杆的外圈分别活动贯穿出充电桩主体的左右两侧壳体。本实用新型能够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外力,可以进行有效的缓冲、卸力,从而避免充电桩受到严重的损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充电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机器人充电桩防护罩。
背景技术
智能机器人之所以叫智能机器人,这是因为它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在脑中起作用的是中央处理器,这种计算机跟操作它的人有直接的联系。最主要的是,这样的计算机可以进行按目的安排的动作。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这种机器人才是真正的机器人,尽管它们的外表可能有所不同。
现有智能机器人的充电桩大都只能对单方向的外壳进行防护,无法全方面对其自身进行防护,这要在受到外力冲击时,非常容易受到损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智能机器人充电桩防护罩。
实用新型内容
(一)实用新型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机器人充电桩防护罩。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机器人充电桩防护罩,包括充电桩主体,所述充电桩主体的顶部内壁周圈固定套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壳体和充电桩主体的顶部壳体内圈均活动套设有两个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护板,且固定杆的中部外圈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防护板的顶部壳体设有第一橡胶块,所述固定杆的底端铰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固定杆的一端铰接有安装板,两个所述安装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壳体均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远离安装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护板,且四个所述横杆的外圈分别活动贯穿出充电桩主体的左右两侧壳体,所述第二防护板远离横杆的一侧壳体设有第二橡胶块。
优选的,所述固定杆的中部壳体外圈固定套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挡板的底部壳体和隔板的顶部壳体上。
优选的,所述隔板的壳体和充电桩主体的顶部壳体均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固定杆的外圈活动套设在第一通孔的内圈里,所述第一挡板的外圈直径和第一弹簧的外圈直径均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圈直径。
优选的,所述横杆的两端外圈分别套设有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充电桩主体的壳体内壁上和安装板的壳体上,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充电桩主体的壳体外壁上和第二防护板的壳体上。
优选的,所述充电桩主体的左右两侧壳体均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所述横杆的外圈活动套设在第二通孔的内圈里,所述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的外圈直径均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圈直径。
优选的,两个所述安装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壳体均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位于所述连接杆的下方,且推杆的外圈套设有套筒。
优选的,所述套筒的左右两侧壳体均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推杆的外圈活动套设在第三通孔的内圈里,且推杆位于所述套筒的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挡板。
优选的,所述第二挡板的外圈直径大于所述第三通孔的内圈直径,两个所述套筒的内部设有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挡板的壳体上。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荣电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合肥荣电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062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速环链电动提升机加载测试装置
- 下一篇:一种房车热能转换综合利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