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吸能结构的座椅座框侧板和座椅骨架有效
申请号: | 202022089810.2 | 申请日: | 2020-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732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元定;章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宏立至信科技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427 | 分类号: | B60N2/427;B60N2/68 |
代理公司: | 重庆天成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401133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吸能 结构 座椅 座框侧板 骨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吸能结构的座椅座框侧板和座椅骨架,其中带吸能结构的座椅座框侧板,采用钣金件冲压而成,在座框侧板的后部设置有调角器前安装孔和调角器后安装孔,所述调角器前安装孔、调角器后安装孔均为异形孔,包括螺栓过孔和弧形孔,且螺栓过孔与弧形孔通过收缩颈连通,设定两个螺栓过孔的连线为X线,Y线过螺栓过孔的中心并垂直于X线,则螺栓过孔与弧形孔同心设置,且弧形孔和收缩颈在X线的下方并在Y线的两侧对称设置。在汽车碰撞过程中能动态吸能,能减少前排行李箱动态碰撞和后向挥鞭伤动态碰撞中对驾乘人员的伤害,同时简化结构和制造工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座框侧板,以及包含该座框侧板的座椅骨架。
背景技术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一旦发生碰撞(包括前碰撞和后碰撞),驾乘人员很容易受到伤害,前碰撞称为“前排行李箱动态碰撞”,后碰撞称为“后向挥鞭伤动态碰撞”。传统调角器下连接板与座框侧板的两个安装孔为圆孔,在动态碰撞事故中不能起到碰撞吸能的作用,容易造成驾乘人员伤害。为了降低汽车碰撞造成的伤害,汽车制造商们开始研制能够动态吸能的座椅,比如在调角器下连接上增加吸能板,或者在调角器下连接板上增设各种弱化孔和缓冲结构。
对于在调角器下连接上增加吸能板设计,增加了零件数量,还需要对吸能板进行安装固定,制造及安装复杂;同时增设的吸能板在正常行驶过程中,与调角器下连接板之间容易引起摩擦异响。对于在调角器下连接板上增设弱化孔和缓冲结构的设计,使调角器下连接板冲压工艺复杂,同时增设弱化孔和缓冲结构后,需要增加下连接板的厚度以确保整体强度,相应的增加了重量,影响了产品轻量化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座框骨架的座框侧板,在汽车碰撞过程中能动态吸能,能减小前排行李箱动态碰撞和后向挥鞭伤动态碰撞中对驾乘人员的伤害,同时简化结构和制造工艺。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吸能结构的座椅座框侧板,采用钣金件冲压而成,在座框侧板的后部设置有调角器前安装孔和调角器后安装孔,所述调角器前安装孔、调角器后安装孔均为异形孔,包括螺栓过孔和弧形孔,且螺栓过孔与弧形孔通过收缩颈连通,设定两个螺栓过孔的连线为X线,Y线过螺栓过孔的中心并垂直于X线,则螺栓过孔与弧形孔同心设置,且弧形孔和收缩颈在X线的下方并在Y线的两侧对称设置。
上述的带吸能结构的座椅座框侧板,优选为,其中一个所述螺栓过孔为圆孔,另一个螺栓过孔为腰型孔,腰型孔的延伸方向与X线共线。其中一个螺栓过孔采用腰形孔设计,一方面使安装时调角器前安装孔和调角器后安装孔不受制造误差影响装配,另一方面在碰撞过程中,由于腰形孔的延伸方向与X线共线,使得座椅能产生一个沿X线方向的移动量,对碰撞进一步缓冲吸能。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弧形孔的宽度大于螺栓过孔的直径,收缩颈宽度与螺栓过孔直径的比值为0.4~0.5。收缩颈宽度与螺栓过孔直径的比值对于吸能效果非常重要,通过优化尺寸,将比值限定在0.4~0.5之间,能达到最好的吸能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调角器前安装孔两端半圆的半径与螺栓过孔的半径相等,腰型孔中间平行段的长度为1.5—2.5mm,弧形孔的圆弧角度为85°~95°。能选用统一规格的两颗螺栓进行座框侧板与调角器下连接的安装;并限定腰型孔中间平行段的长度、弧形孔的圆弧角度,进一步提高吸能效果。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带吸能结构的座椅骨架,包括座框骨架、靠背骨架和调节器下连接板,还包括上述的带吸能结构的座椅座框侧板,所述调节器下连接板上设置有与调角器前安装孔对应的座框侧板前安装孔、与调角器后安装孔对应的座框侧板后安装孔,所述座框侧板前安装孔、座框侧板后安装孔均是与调节器下连接板一体冲压成型的自翻边内螺纹孔,台阶螺栓穿过自翻边内螺纹孔并结合螺母将座框侧板与调节器下连接板连接在一起。采用一体冲压成型的自翻边内螺纹孔,工艺可靠,并降低制造成本,减少零部件数量,简化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宏立至信科技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宏立至信科技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0898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麻将机的分离式大盘
- 下一篇:一种车载投影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