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水分离结构的环氧树脂反应釜有效
申请号: | 202021755488.6 | 申请日: | 202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904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任华;包秀群;仇叶云;张才福;吕丽英;张淑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善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B01D5/00;B01D5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苏士莹 |
地址: | 2452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水分 结构 环氧树脂 反应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水分离结构的环氧树脂反应釜,包括主反应釜系统和水分离系统,所述主反应釜系统包括釜体、搅拌分散装置和加热装置,所述搅拌分散装置用于釜体内物料的搅拌,所述加热装置用对釜体进行加热;所述水分离系统包括动态回流装置和静态分层除水装置,所述动态回流装置包括连接在所述釜体顶部一侧的冷凝器一和与所述冷凝器一连接的循环冷凝油温控制器,所述静态分层除水装置包括冷凝器二和储液瓶,所述冷凝器一的出气口连接所述储液瓶,所述储液瓶连接所述冷凝器二;本实用新型中的具有水分离结构的环氧树脂反应釜,利用其二级冷凝系统,达到在反应过程中持续控制反应体系内水含量的目的,减少原料的水解,提高环氧树脂品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氧树脂合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水分离结构的环氧树脂反应釜。
背景技术
环氧树脂因极佳的粘接性、电气性能、耐热性、机械强度高、耐化学腐蚀等性能使得其在各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双酚A型环氧树脂占环氧树脂总产量的85%以上。
目前,我国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合成主要还是采用一步法或一步溶剂法,即:将双酚A溶解在碱液中,待其溶解后,一次性投入环氧氯丙烷,双酚A与环氧氯丙烷在碱液的催化下反应生成端基为氯化羟基的二氯代醇,其中氯化羟基与氢氧化钠继续反应,脱去氯化氢,得到双酚A的二环氧基丙基醚。新生成的环氧基进一步与双酚A反应,最终制得两端基为环氧基的双酚A环氧树脂,再经水洗(溶剂溶解后在水洗)、干燥等工艺,制备出合格的产品。但此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副反应,如:环氧氯丙烷的水解,出现醇化、自聚、环氧基团的水解、酚羟基与环氧基的反常加成等,浪费了原料的同时对环氧树脂的品质也产生极大不利影响。
目前,国内厂家生产一吨环氧树脂比国外厂家多消耗50-100kg的环氧氯丙烷,要解决上述问题,重点在于反应体系内水的含量。为此,科学家们对环氧树脂的合成工艺不断进行优化,其中Giuliani提出固碱法合成环氧树脂,以减少水的使用;PraterKlausd等对溶剂法进行改进,在回流状态下滴加碱业,以减少强碱性条件下原料的水解;刑殿香等人提出钠盐法,先将双酚A与强氧化钠甲醇溶液反应,生成酚钠盐,抽真空,干燥后,加入环氧氯丙烷、相转移催化剂,反应生成环氧树脂,杜绝外部水与环氧氯丙烷的接触水解。
环氧树脂合成工艺中的水主要由两部分:1)、生产原料中带入,如:碱液等,2)、是在树脂合成过程中反应生成的产物水。上述方案都是从原料端尽可能减少水的带入来阻止原料水解,只能治标,问题解决的关键还在于合成过程中如何除去体系内的水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水分离结构的环氧树脂反应釜,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在反应过程中能够持续控制反应体系内水含量,减少原料的水解,提高环氧树脂品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水分离结构的环氧树脂反应釜,包括主反应釜系统和水分离系统,所述主反应釜系统包括釜体、搅拌分散装置和加热装置,所述搅拌分散装置用于釜体内物料的搅拌,所述加热装置用对釜体进行加热;所述水分离系统包括动态回流装置和静态分层除水装置,所述动态回流装置包括连接在所述釜体顶部一侧的冷凝器一和与所述冷凝器一连接的循环冷凝油温控制器,所述静态分层除水装置包括冷凝器二和储液瓶,所述冷凝器一的出气口连接所述储液瓶,所述储液瓶连接所述冷凝器二。
优选地,所述釜体为采用硅油作为加热介质的双层夹套型玻璃釜,所述釜体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入料口,所述釜体的外层包覆一层铝膜保温层,所述铝膜保温层上留有观察窗口。
优选地,所述加热装置为一恒温加热器,用于对所述釜体内的硅油进行加热。
优选地,所述搅拌分散装置包括由电机驱动的搅拌桨和混流板,所述搅拌桨置于所述釜体内,所述混流板固定于所述釜体的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搅拌桨由桨式搅拌桨和锚式搅拌桨构成,二者共用同一搅拌轴,且所述锚式搅拌桨设置于桨式搅拌桨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善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善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7554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