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接棒及脊柱钉棒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727273.3 | 申请日: | 2020-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1021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黄广志;董骧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纳通医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9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棒 脊柱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棒及脊柱钉棒系统,属于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所述连接棒包括弹性外套管和插接在所述弹性外套管中的导向芯轴,所述弹性外套管的中部设有螺旋形开槽从而使外套管具有弹性,所述弹性外套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具有插接口;所述导向芯轴的头端从所述插接口插入所述弹性外套管并伸至封闭端,所述导向芯轴的头端与所述弹性外套管的封闭端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导向芯轴的尾端与所述弹性外套管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棒具备撑开及加压功能,能够限制前屈及后伸,弹性运动范围较大,更接近人体正常生理情况,且安全性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连接棒及具有该连接棒的脊柱钉棒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脊柱融合技术在治疗脊柱疾病,尤其是下腰痛和腰椎不稳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融合率达90%以上。但有研究表明,其临床疗效并未达到期望值;而且坚强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术存在加速邻近节段退变、内固定失败、术后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的可能。
有鉴于此,动态固定正在成为近年来治疗退行性颈腰椎疾病比较热门的一种技术。动态内固定系统的植入在不牺牲脊柱即刻稳定性的前提下将其动态固定,术后可分散坚固内固定的负荷传导,避免应力遮挡。术后患者恢复迅速,复发率低,疼痛等症状缓解显著,可早期下床活动、恢复日常生活等诸多优点。
现有的脊柱动态内固定系统尚存在不少缺陷,主要问题是连接棒的弹性运动范围较小,远小于人体脊柱伸屈、旋转等活动范围,难以保证较低的并发症及很好的远期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弹性运动范围大,安全性高的连接棒及具有该连接棒的脊柱钉棒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棒,包括弹性外套管和插接在所述弹性外套管中的导向芯轴,其中:
所述弹性外套管的中部设有螺旋形开槽从而使外套管具有弹性,所述弹性外套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具有插接口;
所述导向芯轴的头端从所述插接口插入所述弹性外套管并伸至封闭端,所述导向芯轴的头端与所述弹性外套管的封闭端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导向芯轴的尾端与所述弹性外套管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芯轴的尾端与所述弹性外套管通过固定销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间隙的长度为2-5mm。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芯轴上套设有柔性保护套。
进一步的,所述柔性保护套的轴向长度大于螺旋形开槽的轴向长度以将导向芯轴和螺旋形开槽分隔开。
进一步的,所述柔性保护套上设有纵向开缝。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脊柱钉棒系统,包括椎弓根螺钉和连接棒,所述连接棒为上述的连接棒。
进一步的,所述椎弓根螺钉具有用于放置连接棒的U形槽,所述U形槽具有内螺纹,所述U形槽内在连接棒的上方设有防压死垫圈和压紧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防压死垫圈的下端设有圆弧形开槽,所述圆弧形开槽的直径与所述连接棒的外径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防压死垫圈的上端设有与所述圆弧形开槽相同方向的沟槽。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棒具备撑开及加压功能,能够限制前屈及后伸,弹性运动范围较大,更接近人体正常生理情况,且安全性高;静止时持续撑开,站立时持续加压但不超过正常压缩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棒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连接棒的组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纳通医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纳通医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7272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力电池盖板及动力电池
- 下一篇:一种大尺寸覆膜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