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生物培养瓶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48535.2 | 申请日: | 2020-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880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黄倩;李益兰;程少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三峡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M1/24 | 分类号: | C12M1/24;C12M1/12;C12M1/04 |
代理公司: | 重庆信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8 | 代理人: | 吴彬 |
地址: | 40415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培养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生物培养瓶,包括瓶身、瓶底、微生物滤膜、带孔的支撑板、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瓶身的下端与瓶底的上端通过螺纹连接,瓶身的下端内壁上设置有圆环形凸缘,所述的第一密封圈、微生物滤膜、支撑板和第二密封圈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环形凸缘与瓶底上端面之间;所述瓶底的侧壁上设置有管接口和设置在管接口上的密封盖。本实用新型微生物培养瓶,其同时具备过滤微生物和培养微生物的功能,使得在通过滤膜过滤富集微生物后,能直接向培养瓶中加入液体培养基进行微生物培养,不再需要转移滤膜,大大简化了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提高了微生物培养工作效率,且能避免了转移滤膜存在的污染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养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微生物培养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通常先采用薄膜过滤装置将待测液体中的微生物过滤处理,然后在将滤膜转移到平板培养基或培养瓶中进行培养。而转移滤膜需要拆卸过滤装置,操作复杂,且转移滤膜过程中还容易被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生物培养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微生物过滤和培养由不同的装置完成,转移滤膜操作麻烦、容易被污染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微生物培养瓶,包括瓶身、瓶底、微生物滤膜、带孔的支撑板、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瓶身的下端与瓶底的上端通过螺纹连接,瓶身的下端内壁上设置有圆环形凸缘,所述的第一密封圈、微生物滤膜、支撑板和第二密封圈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环形凸缘与瓶底上端面之间;
所述瓶底的侧壁上设置有管接口和设置在管接口上的密封盖。
进一步,所述瓶身的上端口部设置有瓶盖,所述瓶盖上设置有单向进气阀和单向排气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微生物培养瓶,其同时具备过滤微生物和培养微生物的功能,使得在通过滤膜过滤富集微生物后,能直接向培养瓶中加入液体培养基进行微生物培养,不再需要转移滤膜,大大简化了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提高了微生物培养工作效率,且避免了转移滤膜存在的污染风险。
2、本实用新型微生物培养瓶,其瓶身上设置的瓶盖带有单向进气阀和单向排气阀,使得在培养厌氧微生物时,能通过单向进气阀向培养瓶中充入二氧化碳或氮气,从而营造出适于厌氧微生物生长的无氧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微生物培养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微生物培养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P部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微生物培养瓶,包括瓶身1、瓶底2、微生物滤膜3、带孔的支撑板4、第一密封圈5和第二密封圈6,瓶身的下端与瓶底的上端通过螺纹连接,瓶身的下端内壁上设置有圆环形凸缘7,所述的第一密封圈、微生物滤膜、支撑板和第二密封圈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环形凸缘与瓶底上端面之间。
所述瓶底的侧壁上设置有管接口8和设置在管接口上的密封盖9。
使用时,将密封盖9拔下,将瓶底的管接口通过软管与将抽滤泵连接,将待过滤液体导入微生物培养瓶,开启抽滤泵即可完成过滤;过滤过程中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能保证滤液不会从瓶底和瓶身的结合部泄露。过滤完成后,将密封盖重新盖在管接口上,再将培养基导入微生物培养瓶,即可对富集在滤膜上的微生物进行培养。
本实施例中微生物培养瓶,其同时具备过滤微生物和培养微生物的功能,使得在通过滤膜过滤富集微生物后,能直接向培养瓶中加入液体培养基进行微生物培养,不再需要转移滤膜,大大简化了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提高了微生物培养工作效率,且避免了转移滤膜存在的污染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三峡学院,未经重庆三峡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485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备除湿的风冷低温并联机组
- 下一篇:导热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