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利灌溉用流量控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225650.3 | 申请日: | 2020-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6452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 发明(设计)人: | 孙益松;周松松;王向荣;吴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向荣 |
| 主分类号: | F16K11/10 | 分类号: | F16K11/10;F16K17/30;F16K31/143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轻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28 | 代理人: | 黄辉本 |
| 地址: | 22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利 灌溉 流量 控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灌溉流量控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利灌溉用流量控制装置,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流阀,所述限流阀内部开设有限流阀降压孔且限流阀降压孔贯穿限流阀,所述限流阀顶端卡接在回流腔内部,所述限流阀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降压弹簧,所述降压弹簧的顶端活动连接有阀盖,所述阀盖内部设有回流导管,所述回流导管底部与回流腔贯通,所述回流腔的顶部贯通连接有增压腔,所述增压腔顶部开设有回流口,所述增压腔内部滑动卡接有增压阀;有益效果为:通过阀体、限流阀、进水口和出水口的设置,防止了因为水压的变化导致影响输出水流量变化的问题,达到了自动稳定限流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灌溉流量控制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利灌溉用流量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的农作物产量都高居世界前列,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也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水利灌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采用的是畦灌、沟灌、淹灌和漫灌,这些传统的灌溉方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造成了对水资源极大的浪费,灌溉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少数地区使用了比较现代化的微喷和滴灌的方式,但是由于我国地域情况差异较大,供水条件也各有不同,因此现有的灌溉方式也无法达到自动控制流量的理想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灌溉用流量控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利灌溉用流量控制装置,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流阀,所述限流阀内部开设有限流阀降压孔且限流阀降压孔贯穿限流阀,所述限流阀顶端卡接在回流腔内部,所述限流阀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降压弹簧,所述降压弹簧的顶端一体式连接有阀盖,所述阀盖内部设有回流导管,所述回流导管底部与回流腔贯通,所述回流腔的顶部贯通连接有增压腔,所述增压腔顶部开设有回流口,所述增压腔内部滑动卡接有增压阀,所述增压阀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主动增压弹簧,所述主动增压弹簧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旋转推进杆,所述旋转推进杆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固定块,且固定块焊接固定在阀盖上,所述旋转推进杆的一端通过固定块插接在增压腔内,所述旋转推进杆的另一端焊接固定有手动控制转轮。
优选的,所述阀体为圆柱体结构,圆柱体外表面上分别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的水平位置高于出水口,且两者分别位于阀体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阀体内底部开设有降压导流管,所述降压导流管的一端与出水导管贯通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流阀由三个同样大小的圆台和一个圆柱体组成,圆柱体依次贯穿三个圆台的中心,三个圆台和一个圆柱体焊接为一个整体。
优选的,所述阀体内部腔体设有连接出水导管的导流孔,导流孔为一个直径小于限流阀上圆台的圆孔。
优选的,所述增压阀的形状为左侧圆柱右侧圆锥的组合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限流阀的设置,使得出水口的流速得以控制,保证了在进水口压力发生改变时,出水的速率不受影响,达到了流量控制的效果;
2.通过增压阀、旋转推进杆和手动控制转轮的设置,使得整个流量自动控制装置可以进行人为强制干预,增加了装置的可操作性,达到了提高装置适用范围的效果;
3.通过导流孔的孔径设置,使得当进水口压力过大时,限流阀上的第二圆环无限接近导流孔,从而降低出水口的压力,保证了对流量的准确控制,达到了限流装置自我保护的效果;
4.通过回流口的设置,使得由于水压过大而回流的水流可以通过回流口返回蓄水装置,达到了节约水资源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2为限流阀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向荣,未经王向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256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