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端共点输出电路及SOC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61044.2 | 申请日: | 2020-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823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洪秋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永陞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 | 分类号: | G05B19/04;G05F1/56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涂琪顺 |
地址: | 361100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火炬***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端共点 输出 电路 soc 控制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端共点输出电路及SOC控制器,该输出电路包括依次电连接的恒流电路、感应电路及转换电路。通过在可编程控制器中引入恒流电路给感应电路提供恒定电流的工作电压,保证了可编程控制器单端共点输出电路的工作稳定性,采用可植入可编程控制器的光敏三极管传感器件,避免了传统技术中采用外置传感器而易遭外界环境影响,使用与传感器件并联结构的具有隔离作用的光耦合器,令输入信号去掉杂波而获得纯净信号,这些措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可编程控制的输出电路的性能易遭工业环境的影响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编程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端共点输出电路及SOC控制器。
背景技术
可编程控制在工业生产和自动化控制中是使用率非常高的集中控制设备,可编程控制代替了繁重的继电器柜,交流接触器柜等,逐渐的在生产和控制中普及使用,可编程控制的正确接线是可编程控制发挥功能的前提条件,熟练的掌握可编程控制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接线是每一个电力作业人员所必需的。
一般情况下,可编程控制电源输入端接AC220V,是为了给可编程控制提供运行电源。可编程控制输入输出电源端口一般为DC24V,是可编程控制外供或自带的电源。然而,现有技术中,可编程控制的输出电路的性能往往易遭工业环境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单端共点输出电路及SOC控制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可编程控制的输出电路的性能易遭工业环境的影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单端共点输出电路,所述输出电路包括:依次电连接的恒流电路、感应电路及转换电路。
优选地,所述恒流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G1)、运算放大器与电容,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接有一参考电压,所述运算放大器的的负输入端、输出端分别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晶体管(G1)的源极、栅极,所述电容挂接在第一晶体管(G1)的栅极、漏极之间,所述第一晶体管(G1)的漏极接电源。
优选地,所述感应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G2),所述第二晶体管(G2)基极与所述恒流电路中的第一晶体管(G1)源极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G2)的发射极与集电极同时接地。
优选地,所述转换电路包括光电隔离器,所述光电隔离器的输入端口与二极管连接方式的所述第二晶体管(G2)并联连接,其中,所述光电隔离器的输入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晶体管(G2)的基极。
优选地,还包括一放大电路,所述放大电路包括第三晶体管(G3)与电阻,所述第三晶体管(G3)基极电连接至所述转换电路光电隔离器的发射极,所述第三晶体管(G3)集电极电连接至所述转换电路光电隔离器的集电极,所述第三晶体管(G3)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挂接在所述第三晶体管(G3)基极、发射极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一稳压电路,所述稳压电路包括一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至所述转换电路光电隔离器的集电极,所述二极管的阳极接地。
优选地,所述晶体管采用场效应管、双极晶体管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第一晶体管(G1)为NMOS管,第二晶体管(G2)为光敏三极管,第三晶体管(G3)为双极晶体管。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SOC控制器,包括若干个第一方面所述的单端共点输出电路,若干个所述单端共点输出电路通过单端共点接地方式进行阵列分布在所述SOC控制器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永陞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永陞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610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呼吸科临床用输氧加湿装置
- 下一篇:一种GRC板幕墙的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