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柔性自驱动振动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0907342.2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2822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孙晗宇;吴冠霖;江奕奕;郑鑫辉;赵洪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晗宇 |
主分类号: | G01H11/06 | 分类号: | G01H11/06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郭东亮;蔡学俊 |
地址: | 116026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 驱动 振动 传感器 | ||
本实用新型提出柔性自驱动振动传感器,所述传感器部以软膜结构的第一摩擦层和第二摩擦层作为电极;所述第一摩擦层、第二摩擦层的非摩擦面贴覆有用于封装的配重膜;所述第一摩擦层、第二摩擦层在边缘处连接固定;本实用新型在测试机械结构时易于安装,不易影响机械结构的强度,而且成本低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领域,尤其是柔性自驱动振动传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振动传感器多为固定的刚性结构,但连接在机械上时,需要在机械表面加工螺纹,会削减机械结构的强度,减少机械结构的寿命,对机械材料要求也高,若采用金属材料也易受到腐蚀及受到疲劳极限的限制,而且因为其结构复杂,制造困难,所以其造价也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柔性自驱动振动传感器,在测试机械结构时易于安装,不易影响机械结构的强度,而且成本低廉。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柔性自驱动振动传感器,所述传感器部以软膜结构的第一摩擦层和第二摩擦层作为电极;所述第一摩擦层、第二摩擦层的非摩擦面贴覆有用于封装的配重膜;所述第一摩擦层、第二摩擦层在边缘处连接固定。
所述第一摩擦层为铝膜;第二摩擦层为FEP膜;所述第一摩擦层和第二摩擦层处设有导线,所述导线把第一摩擦层和第二摩擦层摩擦产生的电荷向外引出为传感器的电信号。
所述铝膜的摩擦面的中部设有微孔区;所述微孔区密布微孔;所述FEP膜的摩擦面的中部设有导电区;所述导电区处覆有导电油墨。
所述微孔区处的微孔为针尖大小的微孔;所述微孔区与导电区的位置在俯视向上重合。
所述铝膜、FEP膜的尺寸均为8cm×8cm,所述微孔区与导电区的面积均为5cm×5cm,微孔区的微区密度为9个/cm2。
当传感器与待测机械结构相连时,所述配重膜对第一摩擦层和第二摩擦层配重,使第一摩擦层和第二摩擦层的摩擦频率与待测机械结构的振动频率相同。
所述第一摩擦层和第二摩擦层为矩形膜;所述配重膜为矩形的纸张。
所述配重膜以胶水粘于第一摩擦层、第二摩擦层的非摩擦面处;所述第一摩擦层和第二摩擦层以边缘四角处的具备刚性的尼龙绳连接固定。
所述传感器部为多层的软薄膜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产品为柔性材料制成,因此在安装在机械结构上时,不会削减机械结构的强度,且对安装位置要求不高,本产品以第一摩擦层和第二摩擦层作为电极,且电极材质为高分子材料(FEP)和AL(铝),抗腐蚀性好,而且产品制备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附图2是第一摩擦层的示意图;
附图3是第二摩擦层的示意图;
附图4是本产品工作时,两摩擦层摩擦状态变化的示意图;
图中:1-配重层;2-第一摩擦层;3-第二摩擦层;4-尼龙绳;5-导线;6-微孔区;7-导电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柔性自驱动振动传感器,所述传感器部以软膜结构的第一摩擦层2和第二摩擦层3作为电极;所述第一摩擦层、第二摩擦层的非摩擦面贴覆有用于封装的配重膜1;所述第一摩擦层、第二摩擦层在边缘处连接固定。
所述第一摩擦层为铝膜;第二摩擦层为FEP膜;所述第一摩擦层和第二摩擦层处设有导线5,所述导线把第一摩擦层和第二摩擦层摩擦产生的电荷向外引出为传感器的电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晗宇,未经孙晗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073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乳化机用搅拌装置
- 下一篇:一种集成式反渗透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