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滤波电路的骨导受话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0841070.0 | 申请日: | 2020-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113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温增丰;郑虎鸣;贺志坚;陈艳芳;陈名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泉声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25/00 | 分类号: | H04R25/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彭长久;徐勋夫 |
地址: | 523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滤波 电路 受话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滤波电路的骨导受话器,包括外壳、垫环、振动片、支架、磁铁、支撑座、线圈、PCB板、第一海绵及第二海绵;该垫环抵接于外壳的内底部,该振动片抵接于垫环的上端,该支撑座抵接于振动片的上端,该支架抵接于振动片的上端,该磁铁固定于支架内,该PCB板抵接于支撑座的上端并封盖住外壳的容纳腔的开口;该第一海绵固定于PCB板的内侧面,该线圈包覆于第一海绵外,该第二海绵固定于振动片的下端面,该PCB板上设置有滤波电路;借此,其解决了骨导受话器声音调大时,振动片容易振动打底且有杂音的情况,提高了骨导受话器送取声音的清晰度及音质,保证了骨导受话器的送音品质,使用户获得了更好的体验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学元器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具有滤波电路的骨导受话器。
背景技术
骨导受话器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一些先天性外耳发育不全如外耳道闭锁、无耳廓的聋人;某些患有外耳疾病、中耳疾病如伴有化浓性中耳炎及而不适合佩戴气导助听器的;适用于听力损失小于等于70dBHL,患有传导性听力损失、但有正常的骨传导听力的以及其他传导性听力损失患者,骨导式受话器主要通过骨传导的原理来使使用者听到声音。
目前的骨导受话器主要有屏蔽壳、振动片、支架、磁铁、线路板、线圈等元件组成,现有技术中,骨导受话器在声音调大时,振动片容易因振动而出现打底(即碰撞到屏蔽壳的底部)且有杂音的现象,导致其送取声音的清晰度及音质欠佳,无法保证送音品质,影响用户的体验效果。
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滤波电路的骨导受话器,其解决了骨导受话器声音调大时,振动片容易振动打底且有杂音的情况,提高了骨导受话器送取声音的清晰度及音质,保证了骨导受话器的送音品质,使用户获得了更好的体验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滤波电路的骨导受话器,包括外壳、垫环、振动片、支架、磁铁、支撑座、线圈、PCB板、第一海绵及第二海绵;
该外壳具有一开口朝上的容纳腔,该垫环、振动片、支架、磁铁、支撑座、线圈、PCB板、第一海绵及第二海绵均位于容纳腔内;该垫环、支架、支撑座均中空设置,该垫环抵接于外壳的内底部,该振动片抵接于垫环的上端,该支撑座抵接于振动片的上端,该支架抵接于振动片的上端并位于支撑座内,该磁铁固定于支架内,该PCB板抵接于支撑座的上端并封盖住容纳腔的开口;该线圈的一端固定于PCB板的内侧面,另一端伸入支架内并围绕于磁铁的外侧;
该第一海绵固定于PCB板的内侧面,该线圈包覆于第一海绵外,该第二海绵固定于振动片的下端面,该PCB板上设置有滤波电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滤波电路为一阶高通滤波电路,该一阶高通滤波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一电容、第一电阻,该第一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该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电容和第一输出端之间,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电容的取值范围为10pF-100uF。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电阻的取值范围为10R-50K。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滤波电路为二阶高通滤波电路,该二阶高通滤波电路包括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端、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二电阻、第三电阻,该第二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输入端、第三电容的一端,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输出端;该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电容、第三电容之间,另一端接地;该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于第三电容、第二输出端之间,另一端接地。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的取值范围均为10pF-100uF。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泉声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泉声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8410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