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气基还原制备海绵铁的尾气脱水除尘塔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86534.0 | 申请日: | 2020-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804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福;汪文龙;魏小波;靳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泰普星坦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7/06 | 分类号: | B01D4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1 | 代理人: | 徐丁峰 |
地址: | 20009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还原 制备 海绵 尾气 脱水 除尘 | ||
1.一种用于气基还原制备海绵铁的尾气脱水除尘塔,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塔体部分和水循环部分;
所述塔体为筒形结构,包括在筒内沿高度方向分离设置的预除尘段(1)和精除尘段(4);
所述预除尘段(1)用于尾气的第一次除尘;所述精除尘段(4)通过尾气管(8)与预除尘段(1)处理后的尾气连通,用于尾气的第二次除尘脱水;
所述水循环部分包括与预除尘段(1)连接第一循环回路,和与精除尘段(4)连接的第二循环回路,分别用于将预除尘段(1)和精除尘段(4)中除尘用水循环出塔体进行降温;
还包括进水管10,用于向尾气脱水除尘塔中输入干净用水;
所述第二循环回路的与第一循环回路之间连接有二级洗涤水管(12),以将第二循环回路中的除尘用水输送至第一循环回路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气基还原制备海绵铁的尾气脱水除尘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预除尘段(1)从下向上依次包括第一锥型沉淀部、第一防堵填料或塔盘和第一分布器;还包括尾气进口(7),监测控制器和第一气动阀(19);
所述第一气动阀(19)设置在第一锥型沉淀部的底部,用于及时排出沉淀的含尘污水;
所述监测控制器包括监测器和控制器,所述监测器用于获取第一锥型沉淀部中除尘用水的状态数据;所述控制器连接监测器和第一气动阀(19),以根据监测器数据控制第一气动阀(19)开合度;
所述精除尘段(4)包括在塔高度方向依次向上设置的第二锥型沉淀部、第二防堵填料或塔盘、第二分布器、除雾器、尾气出口;以及
所述尾气管(8)一端连通预除尘段(1)顶部,另一端连通于精除尘段(4)第二锥型沉淀部和第二防堵填料或塔盘之间的塔体侧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气基还原制备海绵铁的尾气脱水除尘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水管(10)经第二循环回路连通至精除尘段(4),进水管(10)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气动阀(22);
所述预除尘段的监测控制器与第三气动阀(22)连接,以在向第一气动阀(19)发送控制信号时,同步向第三气动阀(22)发送相同信号控制第三气动阀(22)开合度,使第三气动阀(22)与第一气动阀(19)同步开合。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于气基还原制备海绵铁的尾气脱水除尘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精除尘段(4)上设置有液位控制器,所述二级洗涤水管(12)上设有第二气动阀(21);
所述液位控制器与第二气动阀(21)相连接,液位控制器监测精除尘段(4)中的除尘用水液位高度,并根据获得的除尘用水液位高度数据控制第二气动阀(21)的开合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气基还原制备海绵铁的尾气脱水除尘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循环回路包括一级循环泵(2)、一级冷凝管(3)和连接管;所述预除尘段(1)第一分布器上部的塔体侧壁经连接管依次与一级冷凝管(3)和一级循环泵(2)连通,最后连通至第一锥型沉淀部的第一排水口(20),且第一排水口(20)与一级循环泵(2)的进水口连接,以将预除尘段(1)中的除尘脱热用水进行循环降温;所述第一排水口(20)设置在第一锥型沉淀部整体高度的2/3以上位置;
所述第二循环回路包括二级循环泵(5)、二级冷凝管(6)和连接管;所述精除尘段(4)第二分布器上部的塔体侧壁经连接管依次与二级冷凝管(6)和二级循环泵(5)连通,最后连通至第二锥型沉淀部的底部,且第二锥型沉淀部的底部与二级循环泵(5)的进水口连通,以将精除尘段(4)中的除尘脱热用水进行循环降温;
所述二级洗涤水管(12)设置在精除尘段(4)的循环进水管和预除尘段(1)的循环进水管之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气基还原制备海绵铁的尾气脱水除尘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防堵填料或塔盘,和/或所述第二防堵填料或塔盘设置在所在除尘段的中部,其倾角大小均设置在35度到45度之间;
所述第一分布器和/或第二分布器均设置在所在除尘段上部循环进水的下部,第一分布器和/或第二分布器上设有一个或多个雾化喷头,喷淋面积不小于塔体横截面积的4/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泰普星坦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泰普星坦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8653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