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水体回收功能的布料清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20204.1 | 申请日: | 2020-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2334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李贤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金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B23/20 | 分类号: | D06B23/20;D06B1/04;D06B23/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科融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6 | 代理人: | 晋圣智 |
地址: | 242199 安徽省宣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水体 回收 功能 布料 清洗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水体回收功能的布料清洗装置,属于纺织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清洗装置包括:清洗箱,清洗箱一侧面开设有用于布料进料的进料槽孔,另一侧面开设用于布料出料的出料槽孔,第一传动轴,第一传动轴设置在清洗箱下方且轴线低于清洗箱内清洗水体的水平面;清洗箱连接水循环箱,水循环箱包括循环箱体,循环箱体上表面开设有至少两个插接通槽,插接通槽内插接有滤网,滤网上端部连接有宽度大于插接通槽的提拉件,提拉件放置在循环箱体上表面,水循环箱内放置有活性炭包。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清洗用水进行循环利用,解决布料清洗效率低以及水资源使用量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具有水体回收功能的布料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
纺织面料清洗是在纺织布料生产中对原料进行脏污、灰尘进行清洗的步骤,从而使得纺织面料更易加工且加工后的质量更高;现有的纺织面料清洗多通过滚筒式的机械清洗或机械搅拌对纺织的布料进行糅合,达到去除脏污、灰尘的作用,但是整个清洗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水体,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水体回收功能的布料清洗装置,对清洗用水进行循环利用,解决布料清洗效率低以及水资源使用量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具有水体回收功能的布料清洗装置,包括:
清洗箱,清洗箱一侧面开设有用于布料进料的进料槽孔,另一侧面开设用于布料出料的出料槽孔,两侧面对向设置,清洗箱内放置有清洗水体;
第一传动轴,第一传动轴设置在清洗箱下方且轴线低于清洗箱内清洗水体的水平面;
清洗箱底部侧壁设有第一出水管,第一出水管通过输水管连接水循环箱,水循环箱出水端通过输水管与清洗箱侧壁连通,水循环箱包括循环箱体,循环箱体上表面开设有至少两个插接通槽,插接通槽内插接有滤网,滤网上端部连接有宽度大于插接通槽的提拉件,提拉件放置在循环箱体上表面,水循环箱内放置有活性炭包。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清洗箱两侧开设出料槽孔和进料槽孔便于布料的进出料,在清洗箱内设的第一传动轴可使经过第一传动轴的布料经过水体,这样有利于布料表面的杂物清除,可设置两根或者3根甚至更多的第一传动轴来扩大布料在水中的面积提高清洗效果,对于清洗用的水体,本申请通过设置的水循环箱对清洗箱内的水体进行净化后重新排放至清洗箱内对布料清洗,实现水体循环利用,通过在循环箱体上设置滤网对水体中的限位或线条等进行截留,所设置的提拉件便于将滤网从循环箱体内抽出,对滤网进行定期的清洁工作,避免其堵塞,而活性炭包起到进一步的水体净化效果,通过上述设计实现了对水体的净化,以便于再利用,一般水体循环利用6h以上就需换水,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选择。
滤网底端面与循环箱体内底面间距小于1cm;滤网两侧面与循环箱体内壁两侧面间距小于1cm,以防止间隙过大部分线头、杂物等未被截留。
可选的,循环箱体一侧面设有第二进水管,另一对向侧面设有第二出水管,第一出水管通过输水管与第二进水管连通,清洗箱侧壁设有水平高度位置高于第一出水管的第一进水管,第一进水管通过输水管与第二出水管连通,通过上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实现循环箱体与清洗箱的连通,便于抽取清洗箱内水体对其净化并重新送入清洗箱内使用。
第一进水管与第二出水管连通的输水管上设有水泵,便于将净化完成的水体排入清洗箱内。
第二进水管与第一出水管连通的输水管上设有水泵,便于将清洗箱内的水体送入循环箱体内进行水体净化。
第二进水管水平高度位置高于第二出水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金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金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202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用钢结构支撑梁
- 下一篇:一种用于地质灾害修复的绿植护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