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前大灯防雾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47584.6 | 申请日: | 2020-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263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陈晨;李跃;张伟荣;卢盛宁;李家豪;高挺 | 申请(专利权)人: | 恒大新能源汽车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45/33 | 分类号: | F21S45/33;F21W102/00;F21W10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诺创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8 | 代理人: | 黄姝 |
地址: | 511455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大灯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前大灯防雾系统,包括灯壳、灯罩和发光单元,所述灯壳与所述灯罩扣合,所述发光单元安装在所述灯壳与所述灯罩的内部,还包括进风管、导风管和透气帽,所述进风管安装在所述灯壳的外部,所述进风管与所述导风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导风管设置在所述灯壳的内部,所述导风管的另一端通入所述灯罩的内表面,所述透气帽开设在所述灯壳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进风管和导风管将气流从外部导入到灯罩的内表面,气流再从透气帽流出,形成不断流动的空气流,对灯罩的内表面进行除雾和防雾。本实用新型起效快、防雾效果好、长时间使用无需替换零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大灯防雾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前大灯常常因为空气流通不畅而造成的前大灯灯罩内部发生凝雾问题。大灯凝雾可能引起眩目,大灯亮度不足,灯罩内部发生留痕等问题。
现有的主要有三种方法防止车灯凝雾:
第一种,在灯具后部增加透气孔/膜,以加强灯具内部空气流动;
第二种,在灯具内部放置干燥剂,吸收灯内水分;
第三种,在灯罩内部涂防雾涂层,亲水性涂层会表面形成均匀的水膜。
这几种方案存在以下缺点:
1)灯具内部空气流动主要靠透气孔/膜之间的气压差来实现,应对温度和压强的快速变化,通过多微孔的EPFE薄膜除湿,可以长时间有效的防水,但国内用于对雾气问题特别敏感,大多数OEM国内15-30分钟完成雾气清除标准并不能满足他们需求。
2)干燥剂使用期限短,只能吸收自重30%的水分。
3)当凝雾量超过涂层最大吸水量的情况下会在灯罩内表面形成留痕。防雾涂层能在最糟糕的环境下工作240小时,当2-3年后,即使密封性良好,也会出现起雾问题。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起效快、防雾效果好、长时间使用无需替换零部件的汽车前大灯防雾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起效快、防雾效果好、长时间使用无需替换零部件的汽车前大灯防雾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汽车前大灯防雾系统,包括灯壳、灯罩和发光单元,所述灯壳与所述灯罩扣合,所述发光单元安装在所述灯壳与所述灯罩的内部,还包括进风管、导风管和透气帽,所述进风管安装在所述灯壳的外部,所述进风管与所述导风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导风管设置在所述灯壳的内部,所述导风管的另一端通入所述灯罩的内表面,所述透气帽开设在所述灯壳上。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透气帽之间形成经过所述灯罩的内表面的空气流动路径。
进一步地,还包括饰圈,所述发光单元安装在所述饰圈上,所述导风管设置在所述饰圈的一侧,所述饰圈的另一侧开设有过风口,所述空气流动路径经过所述过风口以后,通向所述透气帽。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管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所述第一风管连接外部的进风设备,所述第二风管与所述灯壳上的进风口直接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风管中设置有干燥剂。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管的一端与所述进风口直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处设有套管,所述第二风管套设在所述套管外。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处设有套管,所述导风管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套管外。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设备为空调进风设备,所述第一风管为三通管,第一端连接所述空调进风设备,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风管,第三端连接空调主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恒大新能源汽车科技(广东)有限公司,未经恒大新能源汽车科技(广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475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生儿用雾化吸入装置
- 下一篇:一种工业机器人夹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