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抵抗正碰的车辆结构及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82416.0 | 申请日: | 202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27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姜潮;韩旭;雷飞;黄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B60R19/34;B62D21/02;B62D25/20;B21C23/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惟盛赟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28 | 代理人: | 黄敏华 |
地址: | 41008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抵抗 车辆 结构 制造 方法 | ||
1.一种抵抗正碰的车辆结构的制造方法,车辆结构包括位于车身前端的前防撞梁(1);安装在前防撞梁(1)背部两端的吸能盒(2);安装在吸能盒(2)背部的前纵梁(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前纵梁(3)尾端的前连接件(4);安装在两个前连接件(4)之间的防火墙横梁(5),安装在前连接件(4)后端的门槛梁(6);安装在门槛梁(6)后端的后连接件(7);安装在所述前连接件(4)顶部和后连接件(7)顶部的侧围框架(8)以及安装在两个后连接件(7)之间的底板后横梁(9);所述车身在水平面形成由前防撞梁(1),吸能盒(2),前纵梁(3)和防火墙横梁(5)围成的横向闭环;所述车身在纵向平面形成由前连接件(4),门槛梁(6),后连接件(7),侧围框架(8)围成的纵向闭合框架;
所述前连接件(4)为空腔结构,其具有安装所述前纵梁(3)的前端开口;安装所述防火墙横梁(5)的侧面开口;安装所述门槛梁(6)的后端开口;和安装所述侧围框架(8)前端部的顶面开口,所述后连接件(7)也为空腔结构,其具有安装所述门槛梁(6)的前部开口;安装所述侧围框架(8)后端部的顶部开口;安装所述底板后横梁(9)的侧部开口;
前连接件(4)底面还具有安装前副车架的前副车架安装孔(401)和前地板安装面(402),其上面还有防火墙隔板搭接边(403),所述后连接件(7)其前部上面还具有后地板安装面(701),后部上面还具有行李箱地板安装面(703)以及连接后悬减振结构的搭接边(702),所述后连接件(7)内侧面还设有凸台,管状支撑柱和多条横向和纵向十字交叉的加强筋结构;
吸能盒(2)、前纵梁(3)、防火墙横梁(5)、门槛梁(6)、为铝型材挤压成型;所述前防撞梁(1)、侧围框架(8)为挤压拉弯成型;所述前连接件(4)和后连接件(7)通过铝合金铸造成型;
制造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采用挤压成型工艺,制造所述吸能盒(2)、前纵梁(3)、防火墙横梁(5)、门槛梁(6)、侧围框架(8);采用挤压拉弯成型工艺制造所述前防撞梁(1)、侧围框架(8);采用铸造成型工艺制造所述前连接件(4)和后连接件(7);
S2:采用步骤S1中形成的部件来进行车身的装配;
步骤S1中,挤压成型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所要挤压成型零件的截面形状,准备好相应的挤压模具,并将挤压模具紧固在挤压设备的端口上;
(2)对材料进行软化处理,将铝合金铸锭加热至380-440℃,根据需要的尺寸,对铝材料进行激光切割处理,制成坯料;
(3)将制作完成后的坯料,放入至挤压模具的底部,挤压设备内的挤压装置以恒定的挤压速度向挤压模具行进,对所述的铝合金铸锭进行挤压,将所述的铝合金铸锭从所述的挤压模具的模孔中全部挤出,形成挤压件;
(4)将挤出后的铝合金型材进行回火处理加工,保温,将回火后的铝合金型材进行拉伸矫直,得到所需的零件;
以上步骤适用于吸能盒(2)、前纵梁(3)、防火墙横梁(5)、门槛梁(6)、底板后横梁(9),对前防撞梁(1)和侧围框架(8)两个整体有弧度,需要拉弯才能最终成型的零件,还需要进行以下步骤:
(5)紧接着步骤(4),将拉伸矫直后的铝合金型材停放一定时间,回火后温度降至100℃后进行折弯,对于前防撞梁(1),为一次拉弯成型,对于侧围框架(8),需进行左右各两次总共4次拉弯,固定侧围框架(8)中间不动,左侧先拉弯,折弯角度不超过30°,第二次折弯角度不超过60°,右侧第一次折弯角度不超过60°,第二次折弯角度不超过30°;
(6)将折弯后的铝合金型材进行人工热处理,热处理温度为180℃。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抵抗正碰的车辆结构的制造方法,其中,步骤S1中,前连接件4和后连接件7为铝合金铸造成型,其铸造工艺为充氧压铸法,具体步骤如下:
I.先对模具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保持为200℃,将熔炼后的材料放入模具中;
II.然后进行合模,使模具闭合形成型腔及浇道,通过注气孔将干燥的氧气注入压铸模具的压射室和型腔内,以取代其中的空气和其他气体,当铝合金液体压入压室和压铸模型腔时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Al2O3微粒,呈弥散状分布在铸件中;
III.最后压铸机从压射冲头开始移动至型腔充满,直至增压结束的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8241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时视觉辅助后视镜系统
- 下一篇:一种优化后的FRP索拱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