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层复合的具有流道的双极板,其生产方法及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76115.7 | 申请日: | 202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879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高新亮;宋明明;邹振龙;阎成友;李洋;全成龙;刘阳;郭大源;曹永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博融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0213 | 分类号: | H01M8/0213;H01M8/0228;H01M8/0221;H01M8/02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45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层 复合 具有 极板 生产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复合的具有流道的双极板,其生产方法及用途,所述多层复合的具有流道的双极板包括2‑100个堆叠设置的极板单元,所述极板单元包括碳纸和涂覆在碳纸一侧的碳塑复合层,所述多层复合的具有流道的双极板外壁为碳塑复合层;所述极板单元内设置有流道。本发明所述物料可以耐受各种无机酸腐蚀,且表面涂覆的有机材料及先裁剪后涂覆的方式,使其易于层叠热压,并易于加工电解液流道,电解液充放电循环数据表明其更能承受高电流密度运行,且柔性特征使其抗拉伸和弯折能力增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液流电池双极板结构稳定性、抗弯折能力差,导电率和耐受高电流密度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多层复合的具有流道的双极板,其生产方法及用途。
背景技术
双极板作为钒电池电堆的重要部件和关键材料之一,其作用是充放电的集流体和正负极溶液的分离体,要求其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较高的导电性、优异的耐腐蚀性,同时具有较低的成本以确保其工程化应用。
目前,研究较多的钒电池双极板包括:碳素类、耐蚀金属类和导电塑料类。耐蚀金属类成本昂贵,暂不能具备大规模应用的前景;碳素类双极板(如石墨、玻碳等),在电堆运行过程中易被腐蚀,难以保证使用寿命;而导电塑料类双极板则是以高分子树脂(如PP,PE等)和导电填料(如导电炭黑等)为原料,以注塑或模压工艺成型,受到极大关注,其导电性好、耐腐蚀而且低成本,易于大规模生产,可满足工程化需要。
专利200710011336.8,公开了一种用于液流储能电池的增强柔性石墨双极板及其制备,其最外层为柔性石墨层,柔性石墨层是由蠕虫石墨压合而成,结合强度低,置于电极板外层非常容易起皮脱落,进入电池系统中,造成管路堵塞。该专利中双极板干法混料,粉末之间的密度和颗粒度差距较大,很难混合均匀,倾倒时粉尘大,而且又会再次分层;固体直接热压法,孔隙率高,结合强度差。
现有双极板制备方法一,使用碳粉与塑料粉经过密炼,形成均匀混合,再经过辊压,加工成平板,这种方法要求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高温流动性,对塑料含量要求高。该工艺存在的问题有:抗弯折能力低下,导电率低,导电率通常低于50s/cm,组装钒电池后,电池效率低于75%。
现有双极板制备方法二,使用碳粉与塑料粉经过冷压成型,再经过热压成型,获得高导电率的复合材料,但这种方法存在几个问题:(1)设备要求较高,为了提高导电率,要求很大的压制压力;(2)大量采用蠕虫石墨;(3)抗弯折能力较低;(4)电导率中等通常为100~200S/cm。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液流储能电池双极板强度低,抗弯折能力差,导电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层复合的具有流道的双极板,该双极板具有结构稳定性佳、抗弯折能力佳、导电率高和耐受高电流密度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层复合的具有流道的双极板,包括2-100个堆叠设置的极板单元,所述极板单元包括碳纸和涂覆在碳纸一侧的碳塑复合层,所述多层复合的具有流道的双极板外壁为碳塑复合层;所述极板单元内设置有流道。
进一步地,所述极板单元厚度为0.01~2mm,优选为0.5-1.5mm;所述碳塑复合层厚度为0.01~1mm,优选为0.01~0.5mm。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为设置在极板单元(碳纸和碳塑复合层)上的多个平行排列的矩形沟糟,其长宽深分别为0.01~0.5mm×0.01~0.3mm×0.01~0.2mm,优选的所述矩形沟糟长宽深分别为0.05~0.3mm×0.05~0.2mm×0.05~0.1mm。
进一步地,所述碳塑复合层包括重量配比如下的各组分:
塑料 1-10份;
碳材料粉末 50-90份。
进一步地,所述碳塑复合层包括重量配比如下的各组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博融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大连博融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761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烧损功率SIP模块封装结构及其封装方法
- 下一篇:海上应急求救装置